“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这是作家冰心笔下的福州南后街灯市。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是老福州人的春节记忆。但这十几年,南后街灯市逐渐沉寂。
年逾七旬的郑祥霖出生于一个花灯世家,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花灯,至今已60多年,他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传承人。见证了南后街花灯的兴盛与落寞,郑祥霖有失落、有无奈,但一直在坚守。
对于自己的手艺,郑祥霖很自信。将竹子劈成坚韧轻薄的竹篾,塑性、扎骨架、裱糊、装饰,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却很精细。制作过程没有图纸,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和技术。年,郑祥霖以一盏“三花走马”灯在元宵灯会上一举夺魁,当选“灯王”。
郑祥霖说,在福州话中,“灯”与“丁”谐音,正月送花灯是福州的传统习俗,寄托添丁生子的祝福。元宵节前,福州人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灯,送灯也很有讲究,每年送的花灯都有不同的“灯语”。
在郑祥霖的记忆中,鼎盛时期的南后街灯市,元宵节前整条街上有几万盏灯在售卖。“状元骑马”灯、“观音送子”灯、橘灯、莲花灯等,是必做的造型。光是他们一家,一年就要做一万多盏花灯,基本是从中秋节后就要开始忙。但这些年,送花灯的人越来越少,做花灯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灯市没了,家里的客厅就成了郑祥霖的工作室和店铺。郑祥霖说,小花灯没有市场,这十几年,他已经很少做了,每年主要接一些龙灯的订单。今年春节前四五条龙灯订单都交付了,耗时近半年,之后他就闲下来了。
如今,郑祥霖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花灯的传承上。这几年,郑祥霖带着花灯这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在福州鼓楼区第五中心小学担任花灯老师,每个星期给孩子们上一节花灯课。虽然不是真正的“带徒弟”,但郑祥霖很知足,“让这些孩子知道,福州有花灯这项传统技艺,还有送花灯的这个习俗,让他们知道制作花灯并不难,这就够了。”
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虽然没有以制作花灯为业,但也学会了这门技艺。“我和他说,多掌握一门手艺,总是好的,万一哪天花灯又兴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