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背诵并默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作者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人),始终理学的开山鼻祖,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他所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
2.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是以论文的一种。
3.名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思则睿,睿作圣。
四、词语
1.书下注释
(1)蕃:多。(2)独:只。(3)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5)染:沾染(污秽)。(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7)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8)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9)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益,更加。(11)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12)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3)焉:语气词。(14)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15)噫:叹词,表示感慨。(16)鲜:少。(1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8)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2.一词多义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鲜: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
陶后鲜有闻(少)
3.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立。今:栽种)宜乎众矣(古:应当。今:合适)
4.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生长枝节)
五、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颂,流露出作者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六、写作
1.结构
一、(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理由。
一层(开头到世人甚爱牡丹)含蓄地说明爱的花不同,人的思想那个感情也不同。
二层莲的形象和品格。
二、(2)点明莲的比喻义
一层评价三种花
二层世风
2.特点
托物言志。本文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品质。
衬托手法的运用。文中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作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作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七、问题
(一)写法方面
1.作者为什么用浓墨描绘“莲”的形象?
为了赋予莲美好的精神品质,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感情。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的?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爱莲说》三次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5.最后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情感?
议论,表达作者有君子的品质,讽刺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
6.作者对针丹和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说出你的理解
不同。菊是正面衬托,尽管作者不愿隐居,但并不痛恨,不反感。
7.作者把“菊花”与“社丹”对举,有何用用意?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批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重要词语
8.“独爱莲”“独爱菊”中的“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了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陶渊明生活态度的不同。
9.作者笔下的“君子”和“隐士”有何异同?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隐士,隐居避世的人。
相同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不同点:“君子”不避世,而“隐士”避世。
10.本文以花喻人,用三种花名比拟哪三种人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菊”比拟“隐士”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态度;“牡丹”比拟“贪图富贵者”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
重要句子理解
1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不与时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思想内容理解
12.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3.本文以“社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揭露当时追名逐利之风盛行,表达作者对这种恶浊世风的鄙弃和嘲讽。
14.文章的主旨(写作目的)是什么?(见前文)
拓展延伸
15.《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责品质作为为人处世之道,读此文,你有何感受?
围绕“不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高尚的人格、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谈即可。
16“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出淤泥面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何看法?
围绕“人可以受到环境影响”和“自觉抵制其影响”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对比阅读
17.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上的异同。
思想内容方面
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
不同点,《陋室铭》,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的品德。
写作方面
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点,《陋室铭》还运用了类比手法;《爱莲说》运用了衬托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