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安石,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一位严相的形象。出生判官之家,靠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坐上相位,这是他的经世之才。而靠数量不算多的诗词作品,名震文坛,则凭的是才气。
梁启超说王安石“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其实就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总结。他是人才,但他在生前死后都受到了太多的诟病。如今,朝堂上的那些是是非非已随着大宋而去,王文公留下的诗词却仍惊艳着时光。
诗词世界里的王安石,比朝堂上显得更为洒脱。“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春节就会被大家念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注意到墙角的那枝小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年轻的王安石其实也有意气风发的时候。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能看到王安石更真实的一面,所以多年来这些诗一直备受推崇。但有一首诗,明明挺有水平,却长期被今人忽视,甚至很多诗集里都不收录它,这是为何?本期笔者就给大家分享这首他写给已出嫁女儿的诗,大家且看:
《和诗赠女》(宋.王安石)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女儿的诗作,女儿的名字史书没有记载,只知写此诗时此女已出嫁。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出嫁的女儿写了信回来,信里还有首思乡诗,表示自己很想家。作为父亲,王安石便写诗来安慰她。
前两句是安慰女儿,让她不要一味地想家,可以时常读一读《楞严经》。《楞严经》是佛家的一本经典著作,这是希望女儿能在经书里得到感悟,以减少思乡之情。首句“青灯一点映窗纱”,既是写女儿思乡时的情形,也暗合了读经书时的心境,其实是挺有意境的。
后两句则是劝女儿要想开。王安石自己一向也喜佛,所以才会有“世事如梦,世间唯有妙莲花”这一类的观点。
我们仔细看这首诗,其实遣词用字基本上是精准的,看得出来王安石写得也算是用心。但这样一首挺有水平的诗作却长期被忽视,笔者翻看了多本古籍都找不到有名家点评过它,而且很多诗集也并没有收录它。这是为何?
究其原因,主要是本质上大家无法认同他对女儿的这番教诲。在这首诗里,我们并没有找到一般家庭的父女深情。虽然王安石也是关心女儿的,不然他不会写这样一首诗。但对于女儿的思乡、思父母,他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只是叫女儿多读经书,不用想家。他甚至认为一切思念都是“空”,都没什么实际意义,这在一般人看来肯定是比较绝情的。
古人都是比较重情谊的。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给女儿的《送杨氏女》,就很受待见了。韦应物这首诗是送女儿出嫁,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对女儿的不舍,还教女儿在夫家时要懂事一点,不要让自己担心。这种父爱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它受到推崇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与韦应物的父女深情相比,王安石显然就显得不近人情了。那么王安石这样做就真的错了吗?我看也未必。一方面,在古代远嫁的女儿要回家一趟确实也挺难,王安石如果也写上几句思念女儿的话,只会让女儿更加伤怀,毕竟古代因思乡而病亡的女子其实并不少。另一方面,王安石其实是替女儿想到了慰藉思念的办法了的,不管读经书有没有用,至少他认为是可以帮到女儿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这样做倒也没错。
事实上,王安石也并不是一个绝情的父亲。他在任职鄞县知县时,曾有过一个女儿,可惜一岁多就早夭了。后来王安石要调离鄞县时,还专门到女儿坟前看她,并写下了首《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诗的大意是:才30岁就已经身形衰老像个老头子了,沉浸于丧女之痛久久不能自拔。今天乘着一叶扁舟来和你告别,就这样死生各西东了。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王安石对女儿的感情的。可见他并非一个绝情之人,只是对出嫁的女儿他懂得要克制自己的父爱。大家觉得他写给出嫁女儿的诗,算不算无情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