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几千年以来,荷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以其清丽雅致,成为历代文人画师的心爱之花,笔者无其文才,只能试着将近年来所拍的荷花摄影瞬间,与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进行一场美丽的邂逅,和喜欢荷花的读者朋友们共赏。
本文中的摄影照片,未注明来源均为笔者拍摄。
一、古人对荷花的释意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荷花芳名众多,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词典《尔雅》中,对荷花有着这般定义:
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指出荷为芙蕖(芙蕖的别名是芙蓉),其花称为菡萏,蓬子称为莲,根称为藕。
而后古人又认为菡萏是未开之花苞,芙蓉则为已开之花,从此荷花便与菡萏、芙蓉、莲花等一道,被古人写于诗词文赋之中,流传称颂于世。
二、诗经里的荷花
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一篇《陈风·泽陂》留下了荷花最早的诗句: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在池塘旁,有蒲草和荷花,一位女子想念着一个美男子,日夜难眠,辗转反侧,伤心泪下。
三、楚辞中的荷花
两千三百多年前,屈原的一篇《九歌·少司命》被收录在《楚辞》中,其中有: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悲伤莫过于离别,快乐莫过于遇到相知人,我穿起荷花之衣系上蕙草之带,忽而来,忽又去。
笔者所摄上图,曾经盛开的荷花,只剩一片残瓣,萦绕荷茎,花开花落,亦如世间事,暗契辞中的来去之叹。
四、汉朝人眼里的荷花
两千年前,在《汉乐府》有一首《江南》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来自民间的句子,极为简洁,阅之诵之,江南水乡的荷池,鱼儿嬉乐,穿游在荷叶间,灵动画面刹那间鲜活了起来。
五、魏晋时期的荷花
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晋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写了一首《秋胡行》的乐府旧题诗,写到池塘中与佳人相悦的景致,其中:
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
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朝采其实,夕佩其英。
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双鱼比目,鸳鸯交颈,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池塘中,浮萍只是随波而荡,有绽放的荷花,也有含苞小荷,早晨采着莲蓬,晚上花儿就插入了发鬓,采来的莲蓬送给谁。
当然是身边的心上人,看那池中的双鱼相游,鸳鸯嬉戏,原来这位心上人,弹琴善舞,清雅婉约。
曹操文才雄阔,曹丕和曹植亦遗传乃父,著名的七步诗,说的是兄弟二人相残之事,不过却经不住考据,这从曹丕称帝之后,并未杀害曹植可略见端倪。
曹植对荷花极为喜爱,所作的《芙蓉赋》首句:“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足见其极为推崇。
不过笔者浅见,两篇对比,终觉曹植的辞藻华丽,不若曹丕的文字平实,娓娓道来,诗中此情此景此人,如在眼前,便选了曹丕的这首。
六、南北朝时期的荷花
一千六百多年前,到了南北朝时期,《子夜四时歌·夏歌·其十四》描写了荷花: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青青的荷叶,盖在水中,开着的荷花,花瓣鲜艳,情郎看见,想要采下送给我,可是我却想着等到莲蓬结子。
七、隋代的荷花
隋代文学家杜公瞻写有一首《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中所述的并蒂莲,较为罕见,笔者未能亲见这样的莲荷,这张同心之莲的照片,源自百家号的正版图库,应该和多年前的诗人所见大致相若。
八、唐朝的荷花
唐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冠成峰,喜爱荷花的诗人亦众,因篇幅所限,笔者只好凭借个人喜好,选择几篇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1、初唐诗人卢照邻所作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在长安城的曲江池中,年仅17岁的卢照邻,正当青春年少,他对着池中盛开的荷花,却担心秋风早来,以致荷花飘零。
此般的心境,恍若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诗言志,他此后一生的命运多舛,想必与骨子里的多愁善感息息相关。
2、盛唐诗人李白的《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由见,惆怅凉风前。
诗仙李白也有着风趣的一面,他在摘取荷花时,看到荷叶盖中的水珠,便晃动其叶,水珠荡漾,怎么也成不了圆形,即便荷花想赠人,可惜相隔太远,一阵风来,惆怅之余只有相思。
3、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恰恰如此,有些心境自然融入诗中,此诗虽然浅显,意却隽永,世间的各种花,所开之花和叶,命运迥异,花儿总是被供起,而叶子无人珍惜成为尘泥。
只有荷花的花朵与叶,各自生长,互不依附,风中吹拂,花摇叶晃,舒卷自由自在,叶之绿和花之红,相伴相映,只是最终到了绿叶衰减,红花褪色之时,才双双零落让人怜愁。
九、五代时期的荷花
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所作的《摊破浣溪沙》一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曾经盛开的满池荷花,如今目之所及,花已凋落不见,荷叶残枯,一阵秋风起于水面,如同曾经的美好年华消逝,实在不忍看。
一场梦醒,细雨绵绵,遥想边塞的远人,只能在小楼上吹起曲子,可惜玉笙冰寒,声音痛彻,靠着栏杆,泪珠涌起,都是离恨之苦。
冥冥之中,此词之意,极为悲寥,南唐正如这残荷,在此后的宋朝秋风中,被无情地扫落。
十、宋朝时的荷花
1、要说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让荷花成为网红的人,当首推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他写有《爱莲说》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所写的这篇小文,从事后来看,其儒学教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作为北宋理学的宗师,他在文中将荷花的气节与君子等同,从而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时至今日,更出现在语文课文中,让众多的读者朋友们铭刻于心。
2、苏轼所作的《荷花媚》
霞苞霓荷碧。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夭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苏轼一生正直良善,其文词恍若天人之语,笔者最为叹服,不过他天性又有着达观风趣的一面,这首词是他在湖州期间,结交了的一个秀才好友,名为贾收,其人诗才甚佳,常常陪伴苏轼同游。
贾收曾经纳了一位名为“双荷叶”的小妾,苏轼看到起了戏谑之心,特地创作了《荷花媚》的新词牌,写了两首词,本文所引为其中一首。
苏轼将贾收比喻为荷盖,小妾则是嫩荷花。荷叶重压荷花,正是仿照“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典故来调笑贾收与小妾的房中事。特别是词末几句,直白隐秘,被后人认为是苏轼所作的少见艳词。
3、杨万里所作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公元年,是南宋时期的淳熙十四年,杨万里时任秘书少监,掌管秘书省,林子方是他的好友兼下属。
当年林子方任福州知府,杨万里在六月的一个清晨在西湖边送别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映日的荷花寓意着好友的仕途更加红火。
上图则是笔者于年7月29日的晨后,在杭州西湖所拍,想必八百多年前,杨万里眼里也是同样的景致吧。
另外杨万里还写有一首《小池》诗,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广为人知。
十、元朝时的荷花
杂剧作家白朴所作的
酷暑天,葵榴发。
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杨下。
只宜铺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
白朴出生于金朝的一个士大夫家族,幼年在元灭金的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幸而被元好问收留并读书,长大后文采出众,后因目睹元*残暴,不愿为官,寄情天下山水之间,以词曲直抒胸臆,成为元杂剧大家,
十一、明朝时的荷花
明代文学家杨慎,他写有《白莲》三首,其一如下:
凌波仙子白霓裳,风助精神露洗妆。
曾向蕊珠宫里见,人间何处有红芳。
相较于艳红的莲花,白莲的清雅,如同身穿白裳的仙子。杨慎以其所作《临江仙》词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句,被广为称颂至今。
十二、清朝时的荷花
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作有一首《山花子》: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泥中的莲花,即便花瓣凋零,仍然会和藕丝相连,无法分开,这位出生满族的才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才出众。
十九岁时与卢氏成婚,两年后成为进士,深受康熙皇帝的垂青,可惜次年卢氏因难产去世,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此后便深陷悲伤之中,不能自拔,遂以文字来怀念亡妻,清婉伤怀成为他的词风,三十岁那年于一场深醉之后病逝。
再将这张荷花照片与前图对比,想必可以理解纳兰词中的所谓后悔,盛开如斯的花,一旦零落成泥,不若不开,或者不如不见,聚散离别,有的人能走出来,有的人则深陷其中,永不能拔。
后记
又是一篇流水账,写完之后,却是心如止水,古往今来,跨度达数千载,仿佛穿越其间。
荷花的美,荷花的品格,亦是见仁见智,喜爱与否只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感念。
如那些诗文词句,写它们的人,多为借花寓情,有快乐、有悲伤;有友情、有爱情,都铭刻在文字中,将他们所身处的时代,带给现在的我们,一浪逐一浪,奔流至今。
感谢有耐心看到这里并喜欢着荷花的读者朋友们!
也借花祝愿大家莲(连)年荷(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