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插花艺术,必然会联想到日本的花道。事实上,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日本花道的繁荣昌盛以及从创作到理论系统化的成熟,引起了世界性的瞩目,并成为日本的国粹艺术之一。然而从历史上看,日本的花道同其书法一样来源于中国,受禅宗的影响最为深厚。
插花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明萌芽时期,花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上古出土的陶器,还是玉器、青铜器,都可窥见精美的花饰雕刻纹路。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可以见出楚国存在着采摘香花佩于身上的风尚。以花寄情,以花明志,使花染上了人格化的寓意,并进入了文化领域。秦汉时期,插花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插花的雏形有了初步形成。至西汉,插花更得到显著发展。据记载,西汉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移于室内,并放于寝榻和几案之上。这种“四时植花”便是插花。而在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当中发现,壁画绘有陶质圆盆,盆内有六支红花,并放于方形几架上,这是最早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插花佐证材料。
早期插花主要是用于佛堂前的供花,当时佛前供花主要以柳枝与荷花为花材,尚未发展成作为独立的插花艺术造型。以盆、盘形状象征大地的观念,至六朝与佛教供花相结合,逐渐形成插花艺术。《妙法莲花经﹒法师品》中提到对佛经的“种种供养”,以花供居于首位。《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昙钵华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这是中国人造花出现的首次记录。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有了莲花供佛的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此时人们为使花朵鲜嫩,尝试将鲜花插入水中养殖。这是插花艺术最早的佐证。插花艺术,由此发生。
隋唐时代,插花艺术开始兴旺。那时插花主要在宫廷之中流行,并对插花艺术的技术手法和形式作系统的规定。如牡丹插花,每年当牡丹盛开时,宫廷内便举行牡丹插花会,排场空前,并且有严格的形式规定。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趋向艺术化,从庄重的风格转向成不拘一格的自由化,在追求一种自然美的同时,予以某种寓意。到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受儒家朱程理学影响,此时的插花不仅追求怡情娱乐,而且格外注重构思,注重形式美,以此传递一种理念,寄托自己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等。从此开始,插花融入了花品、花德,寓意人伦与情操等内涵,并以自然化的艺术形式予以显现。这便是花道的真正内涵。
中国插花的历史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两朝,理论学术在明朝繁盛,至清朝中期以降,由于国势衰微,经济不景气,加之也许出于草原满人入主中原,对这一汉文化并不深悉的原因,中国插花艺术开始衰败,一蹶不振。中国插花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及思潮的影响下,成就了不同风格的插花艺术与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插花之母。
“禅宗是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碰撞之后的产物之一,是公元一世纪时期通过佛教教义这样媒介传人中国的。”在中国文化当中,禅宗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汉地,禅宗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从菩提达摩祖师东渡开始,到曹溪惠能大师为止,这是禅宗的开始阶段,也被称作初期禅宗。
第二、由惠能开始,分出洪州、石头二宗,又一花开五叶,逐渐形成所谓五家七宗,这是为禅宗的发展阶段。
第三、自南宋时临济宗大慧宗杲、曹洞宗宏智正觉分别推行看话禅与默照禅开始,到明朝中晚期。这是禅宗的成熟期,又被称作中期禅宗。
第四、明朝中叶,整个汉地佛教呈现禅净合流的趋势,且与儒、道也逐步融合。这是禅宗的衰落期,又被称作后期禅宗。民国以来,由于佛教的势微,虚云大师中兴禅宗,被称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虚云和尚有临济法脉,又兼曹洞,同时继承了早已无传承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一人兼嗣五宗法脉,并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的传播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浙江一带。其无论是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还是艺术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战以后,日本临济宗僧侣铃木大拙到美国传播佛教,禅宗在欧美受到大众的接收和欢迎,禅宗也从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派。“禅”字本是由梵语“禅那”音译而来,意译为“静虑”等。它是指通过精神集中,从而达成有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式,被称三学为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
与印度提倡漂泊不定的生活的超验主义及出世和否定生命倾向相比,中国人更依附农耕,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中国思想在印度式的思想激发下,但始终未忽视从日常生活中实践性的一面,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的根性,使得印度佛教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儒教(实践主义和积极主义)与道教(神秘主义象征)融合转变成中国禅宗佛教。禅宗以无视思想上的上层建筑,直奔事实根源的形式得以传播,中国民族的哲学智慧在初唐时期兴起于宋代的朱学达到巅峰。
从佛教历史来看,释迦摩尼从出生、成道到涅槃,无不与花有密切的联系。《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有奇异之梦,梦见一白象衔一朵白莲花步入宫殿,在其卧榻右绕三匝,再从其右肋进入胎中而怀上佛陀。按印度习俗,产前需回娘家拘利城待产。途径蓝毗尼园,见无忧树上绽放着美丽花朵,便情不自禁伸手摘取,遂生太子。此时,百花盛开,他向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在佛成道、说法以至涅槃,空中均会散下缤纷的花朵来赞叹、供养佛陀,莲花也成为佛教的象征之花。
早期佛堂前供有柳枝与荷花,后来插花开始从个别寺院开始扩展开来,被供奉的各种鲜花,因此染上了佛教的“隐喻”。每一种花,都代表了一种意思;每一种意思,都表现出人与花的关系,以及人对花的寄托,关系和寄托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插花形式。
佛教与插花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佛教文献称花为“华”,佛菩萨前所奉称为“献花”、“散华”则指散布坛场四周的花,在插花艺术产生的年代是为了迎接佛的到来。佛经以花为喻,形容种种妙法。如《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就是以莲花来形容佛教教法的微妙至上。佛经中与花相关的典故和词汇比比皆是,如拈花微笑、花开见佛、天女散花、借花献佛、舌灿莲花、花开莲现、花果自成、莲花化生、九品莲花、百鸟衔花、花果百成、梦幻空华、镜花水月、心净即莲台、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等,都是花的精神华升。佛经里说;以花供佛,既庄严,有充满了生气。佛教借花来阐述诸事无常、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徒借花献佛,以表达虔诚的信仰。许多得道高僧更是在观花的变化过程中,明心见性,并进而悟道,可谓“郁郁*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佛教常以花为喻,来表现种种妙法,如以花喻实相之理为“实相花”;以花喻自心清净为“心华”;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以空中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
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