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的小宇宙
第篇原创文章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天若有情天亦老
文/大圣
又是一年高考时。
近日,教育部有关部门表示:今年高考结束后,高考分数只提供给考生本人和其投档的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福建省教育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将不对外公布高考试题、正确答案和考生排名。
据说,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减少攀比和歧视,缓解学生压力,遏制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避免教育内卷现象,着力发展素质教育。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说啥的都有。
王建国一拍大腿:“大快人心!我上学时候,动不动就考试,考完就排名,卷子还要拿回家让家长签字,回想起来,简直是一场噩梦,早点儿这样施行,我也不至于挨那么多顿揍。”
小丽表示反对:“不公布分数,不公布名次,我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我考得很好呢?大家看不到我的成绩,我上学还有什么意义?”
赵大宝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公布分数和排名就能缓解考试压力?这点儿压力都受不了,将来怎么面向社会?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大家一步步都是按成绩排名录取的,公布不公布的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李铁柱更是忧心忡忡:“你们说,这样会不会更容易滋生高考腐败?过去对外公布成绩和排名的时候,枪手替考乃至顶替录取的事件还时有发生,都不公开了,会不会影响高考的公平公正?这样做真的好吗?”
教育新*究竟利弊如何,大家争论不休,问我有啥看法,我说:“不公布分数和排名,学校就不知道了吗?学校不但能搞到数据,成绩好升学率高的话,也一定会让家长知道,毕竟这才是招生的核心竞争力,我当年选择去蓝翔学挖掘机,就是冲着人家的就业率。”
王建国他二大爷一直蹲在门口默不作声,一手端着茶缸,一手摇着蒲扇听我们几个说话,此时也忍不住插言,缓缓吐出一句话:“依我看,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一言既出,举座默然。
二大爷深吸了一口烟,眯着眼睛凝望远处的大山,接着说:“行了,都知足吧,能让你们高考就不错了,要搁过去,别的不说,名字起得不好,都不许参加高考。”
我们很是诧异:“为啥?这事儿跟起名字有啥关系?”
天色渐晚,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搓麻将的响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听二大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1故事发生在唐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年,早春时节,乍暖还寒。
这天,洛阳宜阳县一个叫昌谷的小山村里,迎来了两位大人物,一个是都官员外郎韩愈,一个是殿中侍御史皇甫湜。
啥级别?啥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位都是大唐文坛的显赫人物,特别是韩愈,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谓名满天下。
二人身着官服,骑高头大马,带着一众随从,浩浩荡荡来到村口。
农村人哪见过这阵势,都跑出来围观。
远处一个体形纤瘦,通眉长爪,长相奇特的年轻人也跟着凑了过来。
韩愈勒紧缰绳,问那个年轻人:“小伙子,跟你打听个人,你们村有个叫李贺的吗?”
年轻人仰起头,两条眉毛紧蹙在一起,一脸茫然:“有什么事吗?我就是李贺。”
李贺,字长吉,别看衣衫褴褛,其貌不扬,却也不是一般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据说是高祖皇帝的叔叔的什么远房亲戚。
虽然并没有因此沾到什么光,但李贺在村里一直以皇室宗亲自居,跟三国时卖草鞋的刘备一样,不管走到哪儿,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把出身挂在嘴上,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的父亲早年曾做过县令,病故后家境逐渐败落,以至穷困潦倒。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家里有钱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四表叔五表舅们三天两头来串亲戚,搞得李贺不胜其烦,当时还跟邻居抱怨:“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也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有的都不相认,可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现在可好,连个人影儿都没了,为啥会这样?李贺说:“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
比如,距离洛阳不远的巩县有个表叔,名叫杜甫,对,就是我们大家都认识的那个杜甫,自从李家家境败落以后,李贺就再也没见过他。
没钱必须勤奋斗,人丑就要多读书。骨瘦如柴相貌丑陋的李贺自幼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说:“李贺七岁能辞章”,尤其擅长“疾书”,就是写东西特别快,什么七步成诗,李贺一步都不用走,眉毛一蹙,提笔就是一首,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长大以后,李贺读书愈加刻苦,农活儿是不干的,平时除了看书,没事儿喜欢骑着毛驴出去采风,路上想到好的诗句就记纸上,放进随身背的锦囊里,回家立刻整理成诗,经常废寝忘食。
母亲看儿子如此刻苦用功,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这孩子是要把心肝呕出来才会停下来吗?
头悬梁锥刺骨萤囊映雪凿壁偷光根本不算啥,李贺用起功来,连自己都害怕:“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后来有个成语叫“呕心沥血”,说的就是李贺。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虽然地处偏僻乡村,但李贺的诗词还是传到了京城,一首《雁门太守行》被长安和洛阳文坛疯狂转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爱才如命的文坛大家韩愈看到这首诗后,禁不住拍案叫绝,只是作者不认识,一打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青年,家就在洛阳。
韩愈说:“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决定跟自己的学生皇甫湜一起,亲自去探访这个少年天才。
2见面不如闻名,史料记载,韩愈一行到时,“贺总角荷衣而出”。
韩愈一瞧,李贺整个儿一豫西乡村杀马特,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才子,不由在心里暗暗嘀咕:不会是抄袭或者有人代笔的吧?
毕竟这种事情是发生过的,韩愈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叫韩寒,年少成名文采出众,就被传言有部分作品是父亲代笔;还有四川一个叫郭敬明的文坛新秀,跟李贺一样其貌不扬,后来被发现文章居然抄袭别人。
所以,韩愈跟皇甫一商量,决定现场测试,说:“你就以我们今天来找你这件事为题,写首诗吧。”
李贺说好嘞,提笔写下:“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一行字后,凝神静气,思忖片刻,一首洋洋洒洒的《高轩过》便一气呵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全诗结构严谨,跌宕多姿,辞藻华丽,可谓文采飞扬。
不光诗写得好,马屁拍得也好,诗中称韩愈和皇甫二人一个是“东京才子”,一个是“文章巨公”。
韩愈当时看完很激动,拍着李贺的肩膀说:“小*,写得不错嘛,在农村种地太可惜了,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吧,路费食宿啥的不用担心,到时候开个发票给我就行了。”
李贺说:“先谢谢啊韩老师,我倒是想考公务员来着,不巧父亲去年刚刚病故,所以,今年去不了。”
依照大唐例律,父亡子女须服丧守孝三年,不得应试。
韩愈说:“没关系,那就明年再考,正好把功课再巩固一下,基础打扎实一点,明年我在洛阳等你。对了,你手里还有啥写好的诗词文章,回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