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探幽是文人雅士周游世界之目标。当你漫游在欧洲的王宫或教堂之中,看着琳琅满目的古董,感受数百上千年前的历史气息时,孰知你身临其境的古建筑和令你眼花缭乱的古董不过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刚被复制的。大千世界,真正称得上文物的古迹可谓凤毛麟角。即便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的北京故宫,虽名曰明清时代的皇宫,估计明代的建筑物也所剩无几了。
然而,在北京胡同里深藏着一座智化寺,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迄今已有年。尚保存完整的四进院落堪称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其建筑与器物贵在一个“真”字。
智化寺坐北朝南,从寺内公布的平面图上看,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字型砖砌照壁,几十年前被拆除,现为公共厕所;三门,中门保存完好,东、西侧门无存,东、西甬道已成为胡同;第一进院保存完好,正北智化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第二进院保存完好,正北智化殿,东为大智殿,西为藏殿;第三进院保存完好,正中为万佛阁重楼;第四进院正北大悲堂保存完好,西厢房无存;大悲堂西侧院落无存,原为“后庙”,当中阎王殿,正北“三大士殿”,估计供奉的是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三大士殿”的耳房及其东、西厢房为僧舍,现均成为民居;大悲堂东边院落无存,原为僧侣生活区,有厨房、斋堂和一些僧舍,现为幼儿园;第五进院无存,正北“万法堂”,我猜想是僧侣们讲经、诵经、开会的殿堂,有西配殿,其余为僧舍与厕所等;万法堂东侧院落无存,原为“方丈”,正北“大士殿”,估计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西侧耳房是一个小佛堂,其余均为僧舍,估计高级僧侣均住在此院,现为幼儿园。传说“日伪统治以后,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若属实,我认为应该包括第五进院、僧侣生活区和“方丈”,否则面积不够用呀。
与梁思成并称为“南刘北梁“的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年夏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身份来北京调查古物,首先调查的就是智化寺。在梁思成大师、测绘工程师刘南策等人协助下对智化寺进行了测绘、剖析,著《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后又有专家研究过智化寺。最终认定,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智化寺的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保存下来的一些神像的服饰具有明朝的风格,是研究明代建筑规制的极好实例。也就是说智化寺的建筑是明朝早期的真货。
从智化寺山门前向寺内观看,一片黑色的琉璃瓦引人注目,覆盖着所有的殿堂楼阁。
封建社会礼制对建筑规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即使瓦片也等级森严。普通官员和百姓使用的建筑物上绝不可铺设只有官窑方可生产琉璃瓦。蓝色琉璃瓦是留给老天爷用的,只有祭天场所可以使用。*色琉璃瓦为皇帝专用。绿色琉璃瓦可用于王公贵族使用的建筑、高等级宗教寺院等。黑色琉璃瓦则用于库房、书楼等特殊场所,普通大臣或富贵人家经特许后亦可使用。
站在景山上遥望皇宫和太庙,一片*色琉璃瓦彰显皇帝威严。实际上皇宫和太庙内建筑的用瓦也不尽相同。紫禁城东部的南三所是皇子皇孙们使用的院落,均覆绿色琉璃瓦。太庙享殿的西配殿供奉有功大臣,其殿前的燎炉覆盖的是普通的素瓦。而藏有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则覆盖黑色琉璃瓦。
智化寺山门门额上嵌着一块明代的汉白玉石匾,中间阳刻“敕赐智化寺”五个楷书大字,东侧阴刻小字“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阴刻小字“万历五年三月三日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证明此寺是明代的真货。
既是“敕赐”,使用黑色琉璃瓦应该是经过特许了。况且庙主人王振不仅是宦官,也是朝廷重臣。
按五行之说,黑色属水,可镇火。所以故宫里的文渊阁覆盖黑色琉璃瓦。智化寺内建筑多为木制,镇火也很重要,历几百年而未遭火灾,也许正是黑色琉璃瓦起了作用?
也有人说佛经中黑色寓意风,我不懂佛经,只是觉得“火借风势”与“水可克火”有些矛盾。
寺院通常有三个门,中门象征“空”、东门象征“无相”、西门象征“无愿”,称三解脱门,简称“三门”。因佛寺多建于山林,加之口音因素,故“三门”也称“山门”。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也有三个门。
我拍照的位置就是当年照壁的所在。
山门两侧有两个石狮子,从其饱经沧桑的外观看,应该也是明代的真货。东侧的为雄狮,脚踏乾坤球。山门地基低于路面很多,显然是建在明代的地层上,说明这山门也是明代所建。
西侧的狮子是雌性,前爪下抚摸着一只幼狮。幼狮的腿立体镂空,与众不同,在慈母手下戏耍撒娇的萌态活灵活现。
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幼狮用充分的证据表明其是雄性,只不过这证据太过人性化,也许是宦官刻意将其“完美”童年借狮子形象永久追忆。
走进山门。第一进院子的西侧是一座鼓楼,也是明代的建筑。楼内的大鼓现在智化殿内。
楼前一棵丁香树,春天时开紫色的花,香气袭人。从其主干的粗壮程度判断,即使不是明代的,应该也是一株真的古树。
东侧是与鼓楼对称的钟楼,前面也有一株古丁香树。春天时开白色的花,比西面那株还要大,同样是香气袭人。
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大铜钟,铸造于正统九年(公元年),高1.60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可惜不能登楼,只可仰观其真容了。楼内的扬声器里播放着其悠扬的声音。
院子正北是智化门,即天王殿。正中的弥勒佛及其身后的韦陀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屏幕,播放着智化寺的简介。两侧的四大天王也不见踪影,换做展柜展示智化寺的历史渊源。
智化寺系明朝宦官王振主持修建。王振的出身扑朔迷离,年龄都无从查考。只知其为今河北蔚县人。
《明史》上说他年幼入宫,深受明成祖喜爱,被“教以诗书,玉令成器”。仁宗时期更被“委以心腹之任”。
民间传说他是落第秀才,在老家做私塾先生,还当过教官,后来自阉入宫。依我愚见,此说不太靠谱。若改为“王振被委任为宫内培训宦官的教官,还在老家办了个私塾”更为符合逻辑。
无论其出身如何,总之,因王振“狡黠、善察人意”、“通经史,明法令”、“小心敬慎,勤诚益至”而得到明宣宗赏识,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专职服侍、教育皇太子朱祁镇。自幼相随,每日读讲经书,朱祁镇自然对王振感情甚深、敬而惧之。
宣德十年(年)正月,38岁的宣宗病死,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成为英宗皇帝,次年改元为正统。由其祖母诚孝张皇后听*,但她并不亲自处理国家*务,而是把*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王振至此已伺候过四朝皇帝,属资深宦官、老牌*客,被任命为司礼监主管。
司礼监是宫廷二十四宦官衙门之首,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内阁上呈皇帝的“票拟”和奏章以及皇帝的“批红”均要经过司礼监之手。王振主管此部门,其权力之大可谓一人之下、亿人之上。
正统五年,“三杨”中的杨荣先卒。正统七年,张皇后崩,杨士奇因其子杀人入狱而辞官、杨溥年老势孤,王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自此明朝进入宦官专权时代。
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均为明正统九年九月九日所立,也是明朝的真品。东边那块“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述了王振自明永乐年间入宫以来,在明仁宗、明宣宗尤其是明英宗朝屡加显庸的历史,并为此建此宝刹,为国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等内容”。西边那块“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记述了王振为报答祖宗的庇护而出资兴建寺庙礼佛,建成之后得到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细看碑下两只赑屃之尾,立体镂空、与众不同,难道也是宦官对那个部位有所寄托?
穿过智化门进入第二进院子就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正北是寺院正殿“智化殿”。东配殿为“大智殿”,西配殿为“藏殿”。
“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上说,建庙的钱是王振自己掏的腰包。可能据此吧,人们都称智化寺为王振的家庙,但我总觉着家庙一般都是供奉自家祖先用的,属于祠堂。碑上还说“盖经始于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而落成于是年三月初一日”。若我没有理解错,这说明智化寺用了不到二个月就建成了,可见中国人是“基建狂魔”的称号由来已久、名不虚传。当然,后人对此建设速度多有质疑。不过,想想十大建筑以及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速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院内有六棵树,从其冠径与干径判断当属百年以上的古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棵被铁架支撑的梨树,挂满果实。三棵海棠树与一颗核桃树也是硕果累累。
那天是9月17日,东南角的那棵最粗壮的海棠树竟然开满了白色的花朵。
大智殿原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观音骑犼,文殊骑狮,普贤骑六牙白象。现为展厅,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多为与与智化寺相关的、珍贵照片、文献、文物等。
藏殿内矗立智化寺三宝之一的“转轮藏”。八角形底座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从自下而上有宝珠、莲花瓣、如意卷云、卷草、俯莲、二龙戏珠、仰莲、卷草、缠枝莲花、八宝等纹饰,八个转角处浮雕八位金刚力士,体型强悍,力顶千钧。
底座上面是八面体金丝楠木的藏经柜,用于存放《大藏经》。
藏经柜每面九层、每层五个红色抽屉,抽屉面上均浮雕一尊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释迦像,恰似佛龛。每个抽屉面上刻有按《千字文》排序的数个汉字用于经书检索。抽屉边框有梵文经咒和缠枝莲花,均为在红色漆面上用阴刻描金工艺装饰,甚为精致。
藏经柜四周有雕工精美的“天龙八部”护法神的形象。柜面两侧立柱上部是“天部”中十六位不同护法神的形象。每位“天部”护法神下面是各种神兽,可能是诸佛的坐骑。每面藏经柜额上雕刻迦楼罗,即大鹏金翅鸟。迦楼罗两旁各有一位人身龙尾、手捧宝珠的美女,应该就是“龙部”护法神的形象。
八根立柱顶端各有一头大象,象鼻上扬、口吐莲花。柜额其它部位满布如缠枝似海浪的镂空木雕。
柜顶正中一座多层莲花须弥宝座。花瓣硕大饱满,雕刻、彩绘华丽精美。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其上,面容慈善、肉髻高耸、肩宽面阔,具有明代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风格。
该转轮藏是北京唯一的明代真品,通高约四米,五彩缤纷、雕工精湛,堪称稀世珍宝。
转轮藏上方是坛城藻井,上圆下方,下部四周斜板彩绘佛像,其上浮雕卷云和莲瓣,表面用青、绿红、*四色彩绘配以金线相间排列。上部圆形,放置五层斗拱,顶部圆板绘坛城图案,十分精美。又是一件明代真品。
转轮藏与坛城藻井的巧妙结合可谓浑然天成、意味深远,佛教的神圣境界尽显在藏殿之内。悬挂在藏殿门额之上的大匾用的是古文字,“蔵”字现在尚可查到,殿字已从字库中消失,显然是古人所写。
智化殿,也就是大雄宝殿。原来殿内正中有汉白玉雕刻的须弥座,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供奉十八罗汉坐像。均为木质漆金。据说年方便流亡北京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礼佛,殿内佛像被供奉在西山大觉寺的大雄宝殿内。
现在殿中央用现代工艺制作的须弥座上,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东侧为燃灯佛、西侧为弥勒佛。这三世佛原供奉于智化寺的大悲堂内,同样是雕工精湛繁复、同样是木质漆金,同样是明代精品。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是建筑学典籍上必叙的艺术形式。藻井只可用于最尊贵的建筑,诸如皇家宫殿、陵寝,带敕字的寺庙、碑亭等处,象征天宇之崇高、神圣。自唐代以来便明文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
智化寺最出色的国宝是三个多年前的明代藻井,即智化殿藻井、藏殿藻井、万佛阁藻井,均华丽高贵、极尽奢华。
智化殿藻井用上等金丝楠木雕琢而成,整体外缘正方型,边长4.35米。两个成90度相交的正方形横梁构成八角星形,中心八角形内斜板上,环雕佛教八宝及游龙八条。八角斜板中心变为圆形,置五层斗拱。斗拱之上一条蟠龙俯首下瞰。整体结构金碧辉煌的、精美绝伦,实属明代木雕极品。
只可惜,民国时期的智化寺主持为维持寺庙生计,也有人说为解大烟之瘾,竟以一千块大洋将其连同殿内的天花板经“纪姓”掮客卖给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代理人。如今这副藻井堂而皇之地摆在昔日盟国美国的费城艺术博物馆里;而智化殿穹顶之上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缺口和裸木的天花板,不忍目睹。我去过三次费城,唯不去其艺术博物馆,恐心头滴血。
智化殿三世佛前置一长案,上覆红色绸缎。刺绣的莲花之上几个金光闪闪大字“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每天10点和15点,此处古乐响起,曲音绕梁。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是智化寺三绝之首,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能是为了表达虔诚抑或是显示权势,王振在智化寺成立了乐队。年,智化寺正式开光时,现场鼓乐齐鸣,演奏的是人间难得几回听的御用乐曲,规格之高唯皇帝可比。。自此,出自皇宫的“京音乐”在智化寺开始传承。
智化寺音乐虽于明代开始传出宫外,但其乐曲内容却源远流长。据专家研究,这些音乐曲牌与古代的诗词格律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年2月1日,在老舍主持的“燕乐晚会”上,十六位艺僧演奏了三首智化寺京音乐乐曲。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其歌词俱在《诗经》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上述均属“雅乐”。隋唐至宋代,燕乐又称宴乐,是宫廷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高端歌舞音乐,与雅乐性质不同。《梦溪笔谈》论述:“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也就是说隋唐宋代的燕乐是雅乐、后续新创音乐为新乐,二者结合汉魏之后的外来音乐而产生的音乐艺术为宋代燕乐。年底,古乐大师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认为其音乐“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智化寺音乐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都城皇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中国“五大古乐”。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宦官寺院的封闭性使智化寺音乐与外界隔绝,艺僧们代代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学。据说当时乐僧只收13岁以下小孩为徒,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七年之后,能在寒冬、酷暑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韵真声满、字正腔圆者方可登堂奉乐。传袭余年,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明代遗风。
智化寺音乐保持明代遗风的重要因素还在于其采用中国古老的工尺谱记谱。康熙三十三年(年)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水月庵坤光绪癸卯年(年)的抄本、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经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从年至今多年间,智化寺乐谱一直无变动。
10点整,我在此洗耳恭听了一首智化寺第二十七代传人们演奏的经典乐曲,真乃抑扬顿挫、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一曲12分钟,使人仿佛置身明代皇宫。据说每逢节庆,表演规模比平时大很多。
照片左侧架子上的鼓就是原来鼓楼内的鼓,也是明代的真货。年鼓楼修缮时将其挪出,修复后放在这里。
智化寺音乐保持原味的另一个因素是乐器自制,不同凡响。如笛音高于一般曲笛、管(古称筚篥)仍沿袭九孔宋制、笙定做17个与唐宋簧乐乐音恰好相符的全簧。而那架古称“云璈”(又称九音锣)的云锣音色醇美,是一件明成化年间制作的文物。其它乐器还有鼓、铛子、钹(俗称镲)、铙、銛子,多为寺中旧物。
工尺谱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据智化寺保存下来的工尺谱统计,智化寺音乐含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既有佛曲,又有描写宫廷生活的乐曲,还有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曲子。有的与昆曲同名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
智化殿的抱厦内有一幅《地藏菩萨说法相》木板壁画,宽4.7米,高3.14米,系在木板上贴麻布,再涂草泥,再抹粉底层后绘画。画面中央地藏菩萨坐在其座骑、通灵神兽“谛听”身上,右手边站着“闵长者”,左手边站着“道明和尚”,“冥府十王”一边五位分列两旁。据说有专家们论证,此风格的地藏十王图,流行自唐末至宋代,也就是说至少是明代的产物。
据其宽大的幅面、高超的画法、历经五六百年仍绚丽的色彩判断,我认为其作者和颜料很可能均出自宫廷。此壁画是上世纪60年代从崇文区卧佛寺移来。据史料推断,崇文区卧佛寺建于正德戊辰年(年)之前,与智化寺基本属于同时代寺庙。
智化殿抱厦内供奉着几尊佛像。问了工作人员,她说智化寺曾是文物库房,这些佛像均来自其它寺庙,但都是明代真品。
智化殿内东南角有一尊韦陀菩萨像,工作人员说来自其他寺庙,也是明代真品。看似木雕,外敷红漆、金箔。一身戎装,左手叉腰,右手拄金刚杵。相貌人性化,面露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体态优美,动感十足。铠甲雕工精细,丝绦飘逸流畅,堪称艺术精品。
依稀记得几十年前听僧人说,韦陀的金刚杵拄地表示该寺不可留宿,金刚杵扛在肩或双手平端似乎与留宿的时间相关。至于说杵尖朝向什么方向、处于什么高度表示相应的留宿时间及是否收费便不得而知了。
智化殿内西南角有一尊伽蓝菩萨像,与对面那尊韦陀菩萨像显然来自一个寺庙,其艺术风格、雕刻工艺如出一辙。只是怎么看都像是关公。
有资料说,梵语“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在佛教中指僧众居住的园林。“僧伽”意为”“大众”,“蓝摩”意为“园林”。佛教发展到有了寺院后,“伽蓝”就成为佛教寺院的通称。而保护寺院的护法神佛被称为伽蓝菩萨。
传说关羽之魂魄在荆州玉泉山被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点化为佛家弟子,誓愿为佛教护法,与韦陀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蓝菩萨为右护法,韦陀菩萨为左护法。
智化寺第三进院里是一座二层楼阁。一层门额上有匾“如来殿”,二层门额上有匾“万佛阁,是明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楼前有两株槐树。东面那棵为建寺时所植,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是明朝早期的真货。
楼前两块御碑上的字被磨去,估计原文是为王振歌功颂德的。据史料记载、专家分析、“砖家”研究,我归纳了这两通碑无字的原因。
正统十四年(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袭扰,并亲率一支大*攻打大同。受王振蛊惑,明英宗两天拼凑20万大*及粮草、兵器,号称50万,于八月十五启程御驾亲征。年9月1日,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20里的土木堡兵败,溃不成*,英宗被俘,王振丧命,数十位从征文武大臣生还者寥寥,此事史称“土木之变”。事发后,立英宗异母弟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王振家被灭族抄产,智化寺虽保留,但磨掉王振的痕迹也是有可能的。
次年八月十五,与亲征巧合的日子,明英宗启程归国,进京后被明代宗幽禁皇宫南院六年多。
景泰八年(年)正月十七,明英宗因“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代宗被软禁皇宫西院,于是明朝便同时有了两位在任皇帝,直至二月初一代宗被取消皇帝称号。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灵柩被运往今十三陵的寿陵。行至昌平某地,灵柩被召回,此地被后人取名回龙观。之后,代宗按亲王礼改葬西山景泰陵,其妃嫔尽被赐死殉葬,其所建寿陵亦被毁。英宗的儿子宪宗恢复了朱祁钰皇帝之位,但未获清朝承认。一百六十三年后,在其寿陵废墟上建起只当了29天皇帝的明光宗的庆陵。
当年英宗就“诏复王振官,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为王振在智化寺内建“旌忠祠”和“李贤所撰智化寺碑,称其丰功大节,几于杀身成仁让”。因此,那两通碑极有可能是此年所立。
天顺八年正月十七,与复辟巧合的日子,明英宗去世。此后的皇帝应该不会磨碑上的字,因为智化寺数百年间香火不绝。万历五年(年)三月三日太监们重修过,自然要维护王振的地位。清康熙二十年(年)寺内和尚们至少重修过一座极乐殿,也没必要毁御碑。
直到清乾隆七年(年),参与过《明史》校阅的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内“逆阉塑像犹存”、“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不禁发指”。于是奏请乾隆皇帝派人“立毁其像,投诸水火,并仆李贤之碑”;“至英宗之碑,并请移置他所理瘗”。乾隆同意了他的意见,估计是派人烧了王振的木雕像,推倒了李贤撰写的石碑。那“英宗之碑”可能就是指这两块御碑,估计当时被移到了万佛阁前,也算是“移置他所”,把“理瘗”理解为“磨掉字”也不算违旨。故此,那两通御碑上的字极可能在此次事件中被磨掉。
综上所述,这两通无字碑是明代真货应无异议。两块御碑虽无字,却承载了一个宦官与两个皇帝的传奇。王振从“穷极土木”到命丧“土木”,只留下智化寺这片土木。明代宗从“将兄囚”到“被兄囚”,只落得无缘皇陵。明英宗从同日“亲征、获释”到同日“复辟、驾崩”,只开启了宦官专权。
门前那尊巨大的铁鼎上铸造着“大明万历贰拾捌年孟春正月吉日造”,虽说比建智化寺的年代晚了一百多年,但确是明朝真品。
进入楼阁,东侧有楼梯可上二层。近年来为保护建筑,平时不对游人开放。据说楼上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为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西两侧分别为报身卢舍那佛与化身释迦牟尼佛。穹顶的藻井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据说与智化殿的藻井类似,也有八条雕龙环绕一条团龙。可惜上世纪30年代初连同天花板一起被卖给了受雇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代理人。
下层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木雕漆金、形象完美。坐像右手边为帝释天木雕立像,左手边为大梵天木雕立像,均身着明代服饰,雕刻细腻、彩绘描金,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三尊佛像以及佛前的供桌均为明代真品。供桌上原有明代青花花瓶,也随藻井、天花一起被卖给了美国人。
上下两层殿堂的墙壁、隔板上遍布佛龛。
每个佛龛内均有一尊木雕漆金佛像,姿态各异,据说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此楼并非楼下叫如来殿、楼上叫万佛阁,乃一楼两名也。
年明英宗颁赐智化寺《大藏经》一部及装经用曲尺形藏经橱一对,分立于一层大殿东西两侧。每个藏经橱上有个抽屉,上刻按《千字文》排序的索引文字。此亦为智化寺三绝之一。藏经橱外原有雕刻精美的金丝楠木门扇,也随藻井卖给了美国人。
《英宗颁赐藏经碑》立于如来殿东侧的藏经橱前,堪称镇馆之宝。碑额“皇帝圣旨”,碑身“皇帝圣旨,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智化寺永充供养,听尔住持右觉义然胜及其徒众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釐,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故谕。天顺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智化寺第四进院落内仅剩大悲堂,没有开放,透过竹帘隐约看到里面有一些古式家具。墙上有牌说:大悲堂旧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制须弥座,供木制千手观音坐像。此殿西配房为明英宗所赐“旌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
看罢此牌,有些困惑。千手观音亦称大悲观音,称此殿“大悲堂”名副其实。“旧称极乐殿”的依据我就不知道了,也许是因为在这个殿里发现了那个写着“康熙二十年二月初一日开工,重修极乐殿日期记”的牌子。不知道“此殿西配房为明英宗所赐旌忠祠”的依据来自何处?乾隆朝御史沈廷芳奏折上说“其后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我认为说的就是“旌忠祠”。我理解“后殿”的意思是寺庙里“最后一个殿”,可智化寺最后一个殿是“万法堂”。把“西庑”称为“西配房”可以理解,但说“旌忠祠”在大悲堂的西配房就让我困惑了。
大悲堂前有一株辛夷树,春天开满紫色的花。智化寺的花在北京也是赫赫有名,虽说只有11棵树,但棵棵都是数百年龄的古树。丁香、西府海棠、梨、核桃、槐、辛夷,花型不同、花色缤纷、花香迥异。据说春暖花开之时爱好摄影的大爷大妈们趋之若鹜、长枪短炮挤得水泄不通。
自清乾隆七年之后智化寺开始衰落,逐渐变得破败不堪,想必是官员富户们为了*治正确对其敬而远之了。年八国联*又毁坏垣墙,伐尽古柏,封闭佛殿,精美佛像蒙上的尘土至今难以拂去,寺院更是雪上加霜。民国时期,智化寺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和变卖寺中宝物维持生计,至今房屋、宝物难以收回。
年,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给智化寺刷了油漆,仅仅起到了保护木料和满足群众期待的作用。日*侵入北京后,据说寺院内“住着卖羊肚的、卖蚕豆的、煤厂等各种小生意人家,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尘土垃圾、污泥秽水,狼藉满地”。年曾有人对钟鼓楼、万佛阁、智化门等建筑进行过修缮,但部分寺院被占为啤酒厂。年,日伪当局对智化寺进行一次修缮,主要是部分建筑挑顶子,称为“万国修缮”。年,国民**府进行过小规模修缮。所有这些只不过让智化寺苟延残喘。
智化寺在二百零七年年的时间内饱受磨难、历经战乱,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好在年北京解放,智化寺回到人民怀抱,从此开始重生。年,古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音乐。年2月1日,在老舍主持的“燕乐晚会”上,十六位艺僧演奏三首智化寺京音乐乐曲。年,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对智化寺进行过一次大修。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队进驻智化寺,迁走院内住户。年,智化寺得到保护伞,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年,北京市人民*府拨款修缮智化寺。年,国务院将智化寺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道真正的护身符。
如今,智化寺重现辉煌。虽无信徒兴盛的香火,却是大众亲近明代文物的圣殿。
智化寺,贵在真。
北京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