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作者
吉米妈我生孩子比较晚。晚有晚的好处,就是“前人”太多了。同学、朋友的孩子有几个刚上初中,前一段儿和我聊的都是:孩子睡觉太晚了,晚上十一点作业都写不完!还有后悔小学的时候太放羊、太轻松,上了初中大人孩子都不适应的。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家小张现在三年级,三、四年级,是个坡。爬上去就上去了,滑下来就下来了!我发现人就是这样,本来自己觉得日子还行哈,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过来人”和你一说,你这不行呀,你得抓紧呀,你就迷茫了。比如上个周末,我就迷茫了一下。周五晚上是姐妹群,妈妈群十分活跃的时候。累了一个星期,在孩子们都睡了的11、点,妇女们开始聊大天。其中一个孩子上初中的妈妈非常抓狂,说都1点了,孩子也不睡觉,为一个学校的什么活动准备一个素材本。平时功课已经很多了,还报名一些没用的活动,占用睡觉时间……我虽然嘴上在宽慰,其实心里能理解这个抓狂的妈妈。孩子的时间就那么多,学校的功课做完了,还有一些课外班。一些看起来可做可不做的事儿,我们经常本着”为孩子好“的初衷,觉得反正“也没什么用”,就别做了。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多睡会儿觉呢!上周五晚上,我儿子也给我整了一出事儿。他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表示不必了,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他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观鸟比赛,要提交摄影作品,周日你要带我去观鸟。我说行,咱家楼下就有鸟,你随时下去观。他说不行,那些鸟没有什么特别,我要参加比赛的,我还要用爸爸那个专业的相机呢!我心里嘀咕:这没必要吧,不是浪费时间吗?一来一回,大冷天的。我说:
“弟弟周日幼儿园体验课,你周日要游泳训练,没时间呀。这样吧,让爸爸到楼下给你拍去,保证给你拍好!”
他急了:
是我参赛,也不是他,再说了,他照相也不怎么样!我想照的特别棒。
我又心生一计,一个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前两天发了一个观鸟的小视频,还挺震撼的。
我马上去给她留言求照,救个场。儿子更急了:“你能不能别总干涉我!这是我想做的事儿,我不能总是做你让我干的事儿,那样多没意思呀。”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他长大了,9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坚持。
我总是在想让他做一些所谓有意义的事,可是他这个年龄就是想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儿。可能我有点儿过于功利了。和群里的妈妈聊到这件事。一个妈妈说:任何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出去玩的事儿,你都应该支持。她的儿子上高一,之前休学了一年,因为抑郁症。她从小管孩子特别严格,要求也很高,可能方法也不是特别温和,导致一度和孩子关系特别紧张。孩子生病之后,她特别痛苦,觉得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她说:“我小时候,我妈更严格,为了让我练古筝,动不动还就动手。我都没逼我儿子弹琴……”
后来心理医生告诉她:过去的孩子其实压力也不小,老师和家长很多时候还不是那么讲究方式方法。课堂上被老师骂,回家被家长打都是常事儿。但是那会儿的孩子心相对大,为什么?其实这和他们总有释放的出口有关。被老师骂了,课间就出去疯跑了。被家长打了,接着就出门和小朋友玩了。课间、课后、周末,放松和玩的时间相对多一些,孩子分解压力的受力面很大,压强没那么大,所以没那么容易被压垮。而且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接触泥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特别有好处。我在中科院上儿童心理学博士研修班时,老师也讲过,泥土里含有很多非常有益于人体的菌群,一些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方法就有玩泥巴。 群里妈妈的话让我想起了儿子和我说的他们一天在学校的安排和他二年级上学期我去参加过的一下午公开课。(北京某小学课低年级课表,供参考)以下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小学生,我儿子的一天,也是大多数小学生的一天。
早上6点40起床,吃早饭。 7:10出门上学。一上午早读+四节课,中间有出操。到中午1点左右。很多学校课间是不能下楼去玩的,因为出于安全的考虑。 吃午饭。午饭后很多学校也是不能下楼玩的,也是出于安全还有疫情的考虑。一般小孩们会休息一会儿,然后会做口算、测单词,或者读课文。 下午两节课。三点半放学。 全天佩戴口罩。整整一天,除了体育课和做操,孩子是几乎没有机会下楼的。而体育课和上操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撒欢的那种玩。 放了学,我们一般又说有好习惯的孩子,是到家就写作业。 写完作业,冬天的天已经黑了,很冷了,或者该吃饭了。即便让我重返青春,返老还童,但是以重新上小学、中学为代价,我也一定会毫无犹豫的说:
不!绝不!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如果我们再对他们喜欢的事儿说:不,没什么用。
是不是太残忍了?
如果有可能,真希望有纪录片导演拍一部片子《北京小学生的一天》。
我们上班可以随时站起来上个厕所喝个水,中午吃个饭一聊聊到两点。
下午觉得困了,可以划个水、走个神。
而小学生们,这些都不行。
挺累的,上一天学,上一周课,真的挺累的。
更别说,有时候晚上我们还会安排一些线上或者线下课。
有人可能会说,哎呦,你平时管孩子也是鸡飞狗跳的,还经常让我们积娃(积极养娃),别放松,怎么今天这个调调了。
其实这不矛盾。
弦松了不行,弹曲子会走调,但是如果太紧绷,也会断。
马上要期末了,我说让孩子每天一下课就亲近大自然,周末也一直在外头玩,不现实。
毕竟他们有一些量化指标要完成。
但是我希望孩子们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可以有更多的释放出口。
一周的安排再紧,能不能周末的课程只安排一天,而另一天孩子是完全自由的,什么课都不安排,就是玩?
想玩什么玩什么,最好可以带着孩子出门去,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这样不光是对视力好,主要是对心理健康好。
眼睛再好,心被蒙住了也没用。
上周日的早上,我们一家四口顶着呜嗷的北风去天坛公园了。因为太冷,公园里没有什么人。我们看了小松鼠,观了鸟,让九岁的儿子站在他三岁时曾经站过的地方拍了照片。下午回到家,儿子主动说,他想试着读读哈利波特的英文版,因为今天心情特好。虽然他尝试的过程只是拿起来又放下了,我依然觉得倍儿开心。前两天,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主任的一个演讲被大家转发。其中的内容还是挺发人深省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是标准化工厂的一个零件。如果孩子已经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那么他们的自驱力从何而来。我们除了一味地让他们做所谓有用的事,更应该帮助他们找到“为什么要读书”的答案。这和别人家孩子上什么课、读什么书、考什么试无关。和让他们有机会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想去“浪费”时间的事有关。教育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更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也许过于沉迷于鸡娃,而忘了身心健康和帮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才能让他们跑得更长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