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问答 » 秦慰游记四篇
TUhjnbcbe - 2021/6/3 19:59:00

年第35期总第期

每一处风景,

都是想让你记住的美好时光!

我的游记——秦慰

01

李家寨沁泉沟

“峭壁山头关公亭,白皮古松连青云,沁泉沟内漂酒香,自古佳酿传美名。”这诗中描写的峭壁山峰就是南漳李庙镇赵店高峰麓。站立山头,能遥看百里山河风光,居高临下,千米绝壁,叫人心惊肉跳,难怪,自古以来人们把这条山脊称为“南漳屋脊”。

高峰麓高险,正是世界珍稀树种“白皮松”生长的特优环境。瞧,这五百亩面积的悬崖绝壁上,万棵白皮松根系岩缝,傲然挺立,枝繁叶茂,形成壁上森林自然景观,顺主干透逢远眺,刷白一片;举头仰望,苍翠欲滴,数百棵历经千百年沧桑的老树,白枝绿叶迎风摇曳,展示它们依旧年轻。殊不知,它们与同龄老伙伴,连结成千姿百态的连体枝干,掩盖不了古老的阅历。


  高峰麓有条约千米之长,高低曲折,由青石磊砌的长城,东西贯通。这是远古战争的防御工事,这千古石城,当时姓李的豪门大户隐居于此,又名李家寨。


  位于李家寨中段,突出直径五米的圆形石台,天然生成十块巨石环围,呈莲花状态,古人在莲花上面用青砖筑就他们最信奉的“关公庙”。原来,“关公”即三国演义中的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关羽赤壁之战,曹*败回北方后,义兄刘备对义弟关羽的义勇十分钦佩,决定攻守襄阳和樊城非关羽不行,关羽欣然负重,以再接再厉展示了他的英勇气质。关羽大义为民,年,50岁的关羽亲自率兵马,追杀山贼草寇来到此山,修筑山寨,为百姓驱灾除邪,营造平安,功勋卓著。后人修筑“关公庙”,以表对英雄的纪念和崇敬。随着时代的变迁,关羽的形象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甚至国外一些人信仰的尊神。尽管关公庙地势险峻,方圆十里荒无人烟,密林丛生,但是挡不住崇敬战斗英雄的远近游人。千百年来,关公庙香火不断,爆竹连天,人们说,“李家寨关公庙神灵显圣,有求必应,崇敬者必得福”。


  李家寨山脚下,虽然没有百米顶峰的景致,但它那独有的气质和韵味,总叫人们留连忘返。这山沟是百鸟争鸣的不夜天,每个时刻人们将听到不同的鸟敞开不同的歌喉尽情高歌。早晚5至7点,各鸟族同时举行歌舞集会,选手不断在空中亮相,在这庞大的歌手群中,仍能清晰地分辨鸟类的歌唱明星“画眉”的《开山》、《关山》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红羽毛,头戴绿冠的水上舞蹈歌手,从空中倒冲溪水猛点一下,又伴随歌声迅速升空,歌声让人惊喜,叫人奇怪,“沁泉醇,好酒”如同女声诵词一般,回荡在两面绝壁之间。沁泉醇酒由此得名!


  再瞧那成群结队的七彩山鸡,时而起舞,时而歌唱,时而戏闹,时而格斗。侦察鸡若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呼唤起来,群鸡同时呈弧线飞跃对岸树丛,可惜不能留住这瞬间的彩虹奇观。若有耐心,待夕阳西下时间,一路路鹿子前往溪边饮水,野猪家族更是队伍庞大。


  山沟仅有一条小径靠溪沿而行,一路生就奇草异石,如石牛、石马、石羊等,形象生动,大小不一,兰草花散发醉人的清香。


  溪水源头有一个山洞,洞口不大,却别具一格,圆形口径向上,喷射两尺的冲天水柱,旱涝水量不变,冬暖夏凉。闻一闻,爽神而透香,尝一尝,润肺而沁甜。经有关部门检验,确是一股稀有的好水。正因为这股好水,人们常到这儿来,使得荒凉的山沟并不寂寞,人们用响亮的名字“沁泉沟”唤醒了它。


  附近的山民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必然到沁泉沟来,取沁泉上等好水回家过年,真诚接待远道客人,这是先辈的传教,追根求源,还得从三国关羽说起。


  一千多年前,关羽屯守襄樊时曾率*进山追杀山贼草寇。经过李家寨山脚时,关羽抬头仰望,发现山势非同寻常,喝令众兵下马安歇。见山沟出口一溪好水,关羽令士兵下马取水充饥润喉,没想到清水下肚,人马顿时焕发精神。关羽飞马扬鞭,追寻溪水源头,来到洞边,关羽忙传令全*士兵进沟同饮,一时间,众人大饱口福。自关羽发现这股神水之后,精选了百名具备酿酒经验的士兵,就地打造酒厂,利用沁泉水酿造沁泉酒。用最好的酒调节全*壮士勇气和精神,也好让天下百姓同享其乐,叫这股好水永不白流。这百名士兵很快建起了厂房和酿酒设施,昼夜浓烟滚滚,香喷喷的沁泉酒一缸又一缸搬上山寨。说来奇怪,这酒一喝,精神焕发。关羽更是喝得满面红光,永不消褪,从此叫响了千年的“红脸关公”。


  千年的沁泉酒,一直延续至今,迎合更多才子佳人的品尝和回味。

02

夹马寨探幽

中考一结束,外甥女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我便带她来到了位于南漳县板桥镇冯家弯村十余里的夹马寨。

我们沿南板公路上碑坡大桥边的一条分支乡村公路,向西一路盘旋直下,大约20分钟便到了谷底。群山就如围墙,把天地给割裂成一个狭小的空间,几户人家星星点点地点缀在山涧里。我们把车停在姓陶的一户人家的场子里。场子的前边就是一条引水渠,夹马寨一级电站就在这里。

沿着河边的小路徒步前行百余米,夹马寨就展现在眼前。这座山就象一匹昂首挺胸的战马。据说当年关羽抵抗白莲教的匪徒,眼看匪徒要过溪北上,关羽横马于此,于是河水慢慢涨高,淹没了土匪的嚣张气焰,保护了板桥一方百姓的安宁。

“夹马寨”横在这里,使人感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由于这山的横挡,使河水在这里聚集成一个天然的水库。水库两岸是峭壁,夹立成峡。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根据这天然的地势,从夹马寨这匹“马”身上开凿了约长40米山洞,兴建引水渠,在小河上建起了二级电站。并在河上建了3拱石桥,它一米多宽,仅容单车往返,乍看起来很平常,似乎不太结实,事实上经历过多少次大水都没有被冲坏。它的3个桥孔,呈月牙形,加上水中的倒影,形成了3个相连的椭圆,很是美观。方便两岸人民的出行。不得不佩服前人改造、战胜自然环境的聪明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夹马寨的植被保护得相当好,树木郁郁葱葱,河水碧波荡漾.这里景色迤俪,不仅在于水的清澈,更由于它两岸有山的衬托,那水中山的倒影,就好似倒放着的莲瓣,使人想起唐代诗人韩愈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山因水而更奇,水因山而更丽。

河水沿渠穿洞而过,淙淙作响。我们在洞里石凳上小憩,风送风迎,凉气逼人,真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水渠穿过山洞,就在夹马寨背面的半山腰上。我们小心地走在渠上,左边是峭壁,刀削斧辟,右边是渊壑,暝不见底;远看群山莽莽,奇峰峥嵘,云海苍苍,浮云缭绕;近看丛草披靡,荆棘争荣。沿水渠走50米,是二级电站的进水口。两跟粗大的管子直下直抵发电机房。隐隐听得见轰隆的机鸣声。我们站在水渠的尽头远望,只见对岸人家的土墙碧瓦,隐没在深林的碧绿里、镶嵌在峰领奇峭间。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道一直蜿蜒到谷底,让人感叹,这里是一个修身的好去处。

顺着山腰的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来到河底。四周的峰、峦、崖、涧,自然交错,云雾飘渺。我们在不见天日的黑苍苍的深涧中曲折回旋。两岸参天树木,密林一片,似原始森林的绿色帐篷,加上凉风习习、流水潺潺,此时此地的景物颇有“客游图画里,僧语水云间”的意境,所不同者,我们不是云游僧。这里真是休闲避暑的理想幽境。

沿溪而上,只见一山瀑挂在悬崖峭壁之间。水流湍急,奔驰而下,水花飞溅在几米之外,像洒着雨点一样;又如霏霏玉屑飞溅,时常打湿游者的衣裳。山瀑背后是一个水潭,“其岸势犬牙差乎”,三两成群的野鸭,全身洁白晶莹,涉游于浅滩嬉戏。水潭相对来说比较开阔,水青见底,四周都是青翠的树木,也有一些嶙峋的石块,我们决定在这里沐浴。

河的对岸又有一条古老的水渠。青泉流淌,路湿苔滑,我们小心而快乐地沿着水渠而行。这条水渠的尽头是一家造纸作坊和一家檀香房。古老的水车已经倒在一边沉默着,残垣断壁静立着沉思着。制作檀香的石板宁静而安详地卧在一旁,似乎在回忆着久远的故事。我们打开画夹,把这历史的镜头速写在画纸上;我们按下快门,把这如画的风景珍藏在记忆里。

夹马寨的山水像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使人百读不厌。如果你有兴趣,也来夹马寨作一次生态旅游吧,你一定会被这世外桃园的美景所陶醉。

03

地下宫殿金牛洞

地质溶洞金牛洞在南漳县内可以说闻名遐迩。它位于板桥镇边家弯村五组。从瓦屋场一进金牛洞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匠心独具的金牛洞牌坊。牌坊上一头奋蹄前行的“金牛”让你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是勤劳勇敢的山区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向西行1公里,再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南行10多公里到了金牛山,山下有一大峡谷,名叫温家沟,山上有一座高耸的古寨名叫五峰寨,山中便是巨大的地质溶洞---金牛洞。

我是在金秋时节再一次陪朋友到金牛洞揽胜的。光顾金牛洞已不下数十次,但每次去,我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和新的感受,以至于就有一种“看它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我们早上六点半从板桥镇出发,一个多小时便到了。给你的第一感觉是风景如画、层林尽染。只见一片云海缠绕云峰,云山雾海,极为壮观。五峰寨的对面还有自然景观“城墙岩”,倘若站在城墙岩上遥看金牛山,这山恰似一头向东狂奔的巨牛。

从金牛山停车场沿着台阶前行下山米,便到了金牛洞洞口。回首仰望,级台阶,犹如一道天梯直上云霄。天梯中段拐弯处,有一约5平方米的小平台,人称“仙人台”,由此向左下山数米,有一金竹洞。相古时候,一位农夫清晨到温家沟砍柴时,发现一头金光闪闪的金牛在林间游荡,农夫即从金竹洞砍了一根金竹欲将牛赶走,忽闻那神牛一声长啸,腾空而起,飞进山洞不见踪影,从此人们便称此洞为“金牛洞”。洞口天生一巨大钟乳石,石上一棵树不知记载着洞内外多少年风风雨雨,刮去巨石表层,但见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巨石两边洞门大开,洞门左边一棵合欢树枝叶繁茂。

立于洞口,会有一股习习的寒气袭来,但不必担心感冒,进入洞内就会感觉洞内空气新鲜,气温暖和,会被另一感觉所代替,那就是:神工*斧缔造了这天堂般的地下宫殿,你仿佛置于仙境之中。所有烦恼、忧愁和郁闷都会被那种博大荡涤得无影无踪。迈进洞门,天壁上紧贴的一条玉龙直向洞口奔来。洞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牛、石马、石羊、石狮、石笋、石柱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进入洞内,第一景区名为天堂殿。从左下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匹玉锦。相传是张玉皇称“玉帝”以后,太白金星攀高亲,把自己七个女儿许配给玉帝做侍女,七侍女织下了这万匹玉锦。向前行便是因金牛偷吃包谷被猎户枪击受惊、误闯玉皇殿碰断烛台而得名的“断烛台”。在金牛碰到烛台的一刹那,玉帝大殿天崩地裂,玉碎宫倾,玉帝惟恐性命难保,于是找盘古借来“千钧顶”,以防万一,于是就有““千钧顶”一景。饶过镇门炮台,就会看到有一奇妙的景观,大洞套小洞,洞内有洞,神仙佛陀座无虚席,这就是“菩萨洞”。据说与菩萨、阿弥陀佛居可以万寿无疆。这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不必理会。让我们继续前行,便可以看到“八仙过海”的仙境,再仔细一看,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宝器----“洞箫匣”还存放在那儿。我仿佛听到昔日玉帝百岁宴上,吕洞宾用这种神箫吹奏的引凤曲。向右一转,迎面便是十分壮观的“九天飞瀑”,此情此景,你自然会想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不禁会发出“大自然造化之神奇”的慨叹。正在感叹之时,一“擎天玉柱”已映入眼帘。何为“擎天柱”呢?相传盘古在此开天劈地未成,太白金星发现盘古两脚踏地,双臂撑天,身,日长一丈,天,日长一丈,觉得盘古十分可怜,令诸神仙分八极、造四柱,以其中一柱替盘古撑天,于是便有了这“巨柱擎天”。

过天门,饶柱行,便到了第二景区----“百兽堂”。俯视堂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雄狮啸天”,雄狮威踞球台上,镇服百兽,傲视苍穹,它咆哮天庭的啸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从左边进入,看到的是“群狮闹春”,狮群或大或小,纵横驰奔,舞得正酣,身披铠甲的武士正“挥狮台”上指挥群狮狂舞。从右边进入,迎面就是“镇妖塔”,金*色的塔身上盘着一条龙,一圈一圈地往上盘着,仔细看,还可以看见龙鳞片片。再往下行进入白兽堂中,一幅栩栩如生的“百兽朝王”的图画便呈现在你面前,雄狮威武踞在上,王者之风豁然入目。百兽臣服其下,“羚羊听经”、“猛虎戢景”、“金牛归界”、”苍鹰窥巢“、海豚招手”、“猴王拜观音”等等,或坐过立、或卧或扑、或昂或俯,神态个异。徜徉在厅中,环目四顾,颇有万物相安的仙境气氛。其间还有几块洞中水田,传说是金牛耕作的耕地。

穿过百兽堂,拾级而上,便到了第三景区--“聚仙台”。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立体图画《仙山琼阁》。左边峰峦耸起,云遮雾障,似泰岱、似华岳、似*山;右边群阁如林,烽烟犹在,像楼兰、像海市、像蓬莱,正如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爱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收住视线,伫立遐想,面对此景,不自然就想起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美诗句,耳边还会奏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乐音。妙哉,美哉!在这里,你还亲眼目睹到商纣王太师的“闻仲的坐骑”,欣赏到冰清玉洁的“竹笋园”,登上“会仙楼”,你还观赏到充满童趣的“猴子捞月”、“幽谷狐鸣”等诸多惟妙惟肖的景观。最令你感到神奇的还有那栩栩如生的“仙女吹箫”,看到此景,你自然会联想到仙女下凡的故事......据当地人讲,每当秋风萧瑟,月明星稀,夜深人静之时,常能听到洞中传出箫女吹奏的天籁之音,它哀怨低回,如泣如诉,令人为之动容,正如李白诗说:“谁家玉笛暗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就是神奇的金牛洞,故事也罢,神话也罢,而自然景物却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带给人类的丰富遗产。幽洞无尽,深不可测。里面还有很多神奇的景观等待你的光临,但暂时只能到此,因为财力、物力的限制,还有五大景区未能及时开发出来。不过,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一睹其他景取的芳容,因为板桥阵*委*府早已制定好了新的开发计划和方案。

朋友,金牛洞将是你永远的向往。

04

土楼印象

丽江的大研古镇、湘西边城凤凰、闽西南的土楼是我计划要去拜访的三个民族文化村落。早几年,大研和凤凰都已踏访,土楼却向往已久。乙丑年一个暖暖的冬日,在东莞市研究客家文化的张煌新先生的陪同下,终于前往土楼采风。

对闽西南土楼最初的了解源于一个传闻。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上看到闽西南漫山遍野的土楼群,好象核反应堆,不由一阵惊慌,于是加紧探测研究,仅卫星照片就拍了上亿张。不久,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人员以游客的身份前来旅游,方才恍然大悟,那“隐藏的核力量”,原来是民居土楼。年,在美国洛杉叽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中国参展的模型便是北京的壅和宫、天坛以及永定湖坑乡的振威楼。年12月,土楼较为密集的永定、南靖两县联合向世界科教文组织申请把土楼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批的旅游者和专家来到了土楼。

闽西永定县和闽南的南靖县、和平县的交界地方,古竹、高坡、湖坑、书洋、梅林、芦溪,这是普通中国地图上查不到的几个行*乡。这里崇山峻岭蜿蜒几百里,一片莽莽苍苍。在这些客家人生息繁衍的山村、山坳里、溪流旁散布着一座座土楼。第一次见到土楼,惊叹与激动洋溢心中。土楼那恢弘的气势、那古拙而精致的形态、历经沧桑的斑斑陈迹,令我久久不敢说话,生怕一说就浅薄了。如果你以为土楼只是土垒的矮房,那你的想象力太有限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茂林计一郎教授在提到他第一次见识土楼时,这样写道:过了山口,我们发现小麓的环形土楼,坐落在山谷里蜿蜒而流的河岸凸出的地带,好象在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又相是黑色的UFO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与其说它是住宅,不如说是城堡,不如说是不可想象的怪物,超然地横躺在我们眼下的山谷里,我们都看呆了。

闽西南乡村的土楼大大小小,数以万计。主要是圆型和方形,另外还有椭圆形、八卦形、弧型以及无凤楼无围龙式、加围龙式等多种形状。同一形状又有单环式、双环式多环式之分,可谓千姿百态。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取自族谱的祖训。登上石门槛,走过楼门厅(这里大都有用舂米用的槌子以及石凳工人小坐闲聊),里面便是宽阔的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口水井。楼门厅对面是祖堂,这里是土楼里祭祀、婚丧、议事的地方,显示了浓厚的家族血缘色彩。所有的土楼,一楼都是灶间,是每家每户做饭、用膳和会客的地方;二层则是禾仓,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杂物;三楼才是卧室,才对外开一小窗。所有的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紧紧地连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或者一个巨大的“口”。

这些土楼最早建于唐代,宋代、元代建的也不少,明代的建筑随处可见。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的。其建筑材料是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其中红壤土为进一步加强粘性,加入了红塘、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用足够的水彻底搅拌均匀,这也正是为外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客家人就是用这些就地取材的材料,用简单的工具如夯杵、墙槌和拍板等,夯起了一座座气势宏伟、神奇无比的土楼。

在众多的土楼里,最具特殊与震撼力的当推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在张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到达山口,向下向远望去,四圆一方的五座土楼环环相抱,犹如一多盛开的梅花,又像一群神秘的飞碟漂浮在青山绿水之间,令人赞叹不已,又引人暇思无穷。这五座土楼分别是圆形的瑞云楼、振昌楼、和昌楼、文昌楼以及方形的步云楼。从视觉上来说,圆形是无始无终的,给人一种不确定感。四座土楼建在一起,环环相连,令人无法分辨东西南被北,但是只要居中建一方形楼,方向感就立即明确了------步云楼便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把四座圆形楼揽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整体,没有超凡的想象里是做不到的,你不能不佩服民间建筑匠的奇思妙想。

客家人建造土楼,一些学者认为,土楼人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为防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进攻,便聚族而居,筑起了土楼。这种“防御说”是一般普通旅游者十分乐意接受的,看着土楼,便浮想联翩地想起了刀光剑影的战斗故事。其实仔细一想,“防御说”是根本不成立的。张先生介绍说,土楼客观上固然有抵御作用,但实际上建造一座土楼短者要两年,长者要数十年,盗匪洗劫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谈何防御?其实,从史料分析来看,客家先民南迁定居,远离了中原战火纷飞灾祸连年的环境,得到了相对稳定与发展,其所处的山区与沿海地区更少匪祸天灾,收成更有保障。一座土楼造价不菲,若无相当的积蓄,是建不成的。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由半坡村的建筑模式转化而来的。血缘传统、家族传统以及客家人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这才是土楼人建造土楼的“情感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土楼周围也建起了星星点点的“洋楼”,可这些用钢筋、水泥建成的“洋楼”似乎不大受到欢迎,更多的客家人还是喜欢住在土楼里,他们认为“土楼发人”,这不仅仅因为土楼每一代都有人走出土楼,到了海外和大城市当了大官或发了大财,他们只是本能地喜欢土楼冬暖夏凉的特点。土楼的土性温和,外面潮湿时,它能吸水;外面干燥时,它又能放潮,因而空气总是清新宜人。

闽西南土楼乡村民风纯朴,客家人热情好客,你到土楼某一家作客,全土楼的人都回把你当作客人。我和张先生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一个姓郑的人家的灶间吃饭,每户人家都有人过来打招呼问好,有人还把家里的好吃的菜端过来共享,当地话叫做“凑碗”。说到吃饭,主人不管你能吃多少,总是将一碗饭盛得相当满,如有高高耸起的小山。你接过饭碗,那起筷子,可以摇着头说,这么满我怎么吃得完啊,然后往主人碗里拨,主人会很高兴的,因为你吃不完就是“剩”,当地话里读“春”,即是年年有余的意思。要是你面对满满的饭犹豫不决,或者将筷子插在饭碗上,那就惹得主人老大不高兴。

土楼默默无闻地生长在闽西南乡村,几百年来“养在深山人不识”。现在,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名,不过,来这里的人并不多。据客家人讲,来的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和品位较高的旅游者。我和张先生走马观花,仅仅触及到土楼的外壳,尚未深入到土楼内在的灵魂。土楼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圈,博大精深,不是一下子就能廊清它的全貌。如果想品匝土楼文化那绵长的滋味,有时间在土楼住上几天,坐在楼门厅与土楼人拉家常、吃客家人的饭包、喝客家人自酿的红酒,一切妙不可言。

作者简介

秦慰:湖北襄阳市南漳人。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南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水镜文学》杂志副主编。在海内外多家文学报刊上发表文章80多万字;出版有儿童诗集《蝴蝶姑娘》(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散文集《匆匆地邂逅》(海潮出版社)、文学评论集《高山放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等专著。现供职于某中学。

《白水文艺》公告

1、《白水文艺》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慰游记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