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华(—),号云樵,仫佬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街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罗城国民中学第一班。解放前,从事中小学教职近十年。工诗书画艺,生前系河池文联、广西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诗集《南窗吟草》行世。
庆华先生温厚谦逊,沉静好学;品德文章,称著乡梓。然赋性耿介,耻事干谒,淡泊自甘,隐居陋巷,终老布衣,终身未展骥足。先生于年3月6日辞世,享年85岁。
《南窗吟草》集外
诗
月下寄怀台湾旧友
登楼对月挹清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乘月去,共君伴月趁归航。
春蚕
衣被苍生历苦辛,僵眠作茧自缠身。
赴汤入鼎无遗恨,缫得新丝暖世人。
失题
杜陵寒食草青青,羯鼓声高众乐停。
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肠遥断牡丹亭。
失题
千愁万恨过花时,人去人来酒一卮。
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失题
草庐容膝易为安,丘壑争如行路难。
捱盏犹能消短至,闭门聊复拥三竿。
晴窗书卷微尘净,午昼松风斗室寒。
世上遭逢原可笑,误人何必是儒冠。
失题
夕阳殿阁青兰寺,树色楼台远近村。
不遣须眉随气数,犹留皮骨傲乾坤。
失题
大江东去日滔滔,千古英雄付浪淘。
闲话十年前故事,梦回酒醒一萧骚。
失题
乍喜重逢又别离,临行相送两依依。
旁人相问情多少,请看潇湘春涨期。
失题
卸却残红剩老枝,东风化雨又花时。
别离日久难相见,摄取芬心入小诗。
失题
只以清贫疏世务,每缘忧患见交情。
可怜芳草年年绿,同向天涯寄此生。
失题
六十年前忆旧容,如烟似梦影朦胧。
巫山有幸来神女,恍若当年故剑逢。
悼何宝鼎先生七言二首
坦荡襟怀文字交,感君陋巷慰寂寥。
可怜白发相知晚,短梦忽醒赋大招。
沉珠碧海弃人间,地下修文去不还。
留得衔书遗韵在,吟魂长绕凤凰山。
读文天祥《正气歌》
岱岳鸿毛论死生,由来板荡识忠臣。
千秋绝唱惊天地,一片丹心动*神。
破碎河山落夕照,飘摇风雨过零丁。
成仁取义追先哲,亘古长留正气声。
注:年发于《河池师专报》
次韵韦齐先生西宁见寄
我亦当年事笔耕,沧桑尘劫幸存身。
耽情词赋非干禄,遵命文章苦费神。
高第朱门裾未曳,忧天疾俗性难更。
漫漫长夜人酣睡,不寐中宵独对灯。
附:韦齐先生原玉
从*从*又从耕,设帐欣余万劫身。
画狗涂鸦羞对友,临池染翰独怆神。
曾经忧患发搔短,尽历炎凉性未更。
边塞秋蛰惊客梦,如霜月影暗窥灯。
次韵奉和唐甲元先生《退休有感》
风扫残云急雨过,气清天朗又时和。
青山未老人多建,五宇无埃海不波。
好趁夕阳犹灿烂,敢因衰朽任蹉跎。
征程迢递宁停步,愿作尘沙万里驼。
赠林凤彩先生
师友交情潭水深,皖南桂北又迎春。
年光荏苒增惆怅,风景依稀似梦魂。
性僻由来宾客少,亲疏只为白屋贫。
感君风义常怀旧,聊和新诗惠我吟。
失题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里,斗南名士俱沾裳。
才龙瀑布
百丈惊看疋练悬,崇山幽壑荡轻烟。
最是令人留恋处,濯缨濯足两情牵。
注:1.“疋”,音Pi(上声),同“匹”;2.此诗署名“云樵、路人”。“路人”即何明礼。
崖宜风光
叠巘葱茏聚奇峰,双峦相对夕阳红。
水天一色银波静,淡淡山痕抹远空。
注:首句“叠巘葱茏聚奇峰”亦作“叠巘葱茏聚峻峰”。
武阳江畔
夹岸群山碧四围,粼粼细浪映朝晖。
修篁数簇欲流翠,一对浓荫叶影垂。
罗城杂咏三绝
罗城始建纪清端,辟土诛茅立县垣。
遗爱甘棠荫仫佬,开来继往报先贤。
自治春风又一年,日新月异景频迁。
旧时茅舍堂前燕,飞入高楼大厦间。
凤凰山下凤凰城,一代新人应运生。
莫谓蓬间皆燕雀,且看雏凤入青云。
虎年咏虎
客岁牛蹄奋,今春虎气添。
咆哮惊狐兔,腾跃震山川。
负嵎休凭势,捋须莫犯颜。
眈眈星目视,一啸群兽潜。
春草
春风吹又绿,四野尽茸茸。
寂寞芳郊外,凄迷古道中。
六朝怀旧梦,南浦怅离悰。
休问荣枯事,天涯处处同。
赞中国女排四连冠二首
叱咤排坛震五洲,冠能四次谁能俦?
中华奋起雄天下,誉满东西两半球。
拼搏连番又夺魁,神州十亿尽扬眉。
炎*巾帼英姿爽,高举金杯奏凯回。
春郊野望
梅破前村雪未消,淡*杨柳暗抽条。
东风吹醒山林梦,著绿披红换锦袍。
龙年春颂
浩荡东风拂万方,龙年春色不寻常。
曈曈日照千家暖,畅饮屠苏入小康。
梅花赞
雪比精神玉作容,铮铮铁骨抱冰衷。
桥边驿外甘寂寞,耻共春花烂漫红。
感怀
往事依稀思悄然,无多旧梦已如烟。
书生意气当年壮,故老情怀此日艰。
怕过长街逢冷眼,深居陋巷避骄颜。
岁寒宁减苍松劲,傲雪凌霜老愈坚。
近阅报载有因减肥节食而晕倒者赋此一叹
楚宫红粉爱苗条,饿死由来为细腰。
无独于今偏有偶,减肥晕倒逐时髦。
词
临江仙·七十抒怀
秋月春花空过也,峥蝾岁月匆匆。当年豪气万夫雄,九天月揽,破浪趁长风。弹指朱颜非旧貌,皤然白发衰翁。休嗟万事老来空,夕阳正好,会看九州同。
西江月?庆祝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两周年
舜日尧天灿灿,莺歌燕舞翩翩。两年自治焕新颜,喜看山乡巨变。市列珠玑罗绮,仓盈稻菽油棉。高楼住宅耸云间,满眼繁华一片。
念奴娇?仫佬族今昔
水汤山剑,仫佬乡、自古蛮烟荒寨。火种刀耕羁岁月,几历沧桑年代。生灭自然,人为愚昧,若隔云天外。含辛茹苦,贫穷落后何奈。喜看石破天惊,再造乾坤,腐败终崩溃。推倒三山出地狱,恍入蓬莱仙界。*泽频施,利民善策,自治添丰采。花香鸟语,山城春色常在。
满江红?虎年春色
放眼神州,看不尽、无边春色。冰雪化,峰峦抹翠,绿渲阡陌。丝柳垂垂风似篦,平畴漠漠烟如织。谢东君、唤醒万山青,平芜碧。红杏雨,沾衣湿,鹃声唤,催耕急。更莺声啭树,燕泥巢壁。万物欣荣皆自得,众生共赖回天力。愿人间、四海尽同春,江山一。
破阵子?忆日寇侵华往事
五十年前家国,烽烟弥漫山河。莽莽神州罹浩劫,汹汹瀛海起风波。倭奴妄逞戈。敌骑纵横扫荡,流亡遍野悲歌。华屋丘圩惊铁鸟,田园荆棘泣铜驼,万家血泪多。
忆秦娥
中秋月,长空皎皎如冰雪。如冰雪,清辉普照,海天澄澈。人民各族欣团结,良宵醉赏同欢悦。同欢悦,城乡处处,歌声飞越。
浣溪沙?新春寄语
柳色年年两岸青,龙飞免走又逢春。屠苏煮酒待归人。
路转峰回离复合,云消雾散雨还晴。天涯芳草故园心。
卖花声·亲人寄
两岸阻云天,四年洞海盼归船。盼到青丝发白也,魂梦依然。儿女忆灯前,播墓堪怜,归来骨肉早团圆。莫待春残花落后,空听啼鹃。
卖花声·悼何宝鼎先生
杜宇响千山,柳老花残。乔松胡遽萎骚坛,丹凤衔书飞去也,别了人间!五载翰墨缘,酬唱方酣。何期先我辞尘寰,雅调从今成绝响,弦断谁弹?
踏莎行·广岛亚运会祖国健儿赞
瀛海波腾,钩天乐奏,五星辉映红旗秀。樱花影里展雄姿,金牌百二群低首。广岛骠骑,体坛泰斗。中华儿女惊寰宙。扶桑载誉凯歌还,五洲瞩目炎*冑。
一剪梅二首
小门深巷巧安排,没有尘埃,却有莓苔。自然潇洒胜蓬莱,山也幽哉,水也幽哉。东风昨夜送春来,才见梅开,又见桃开。十分相称主人怀,诗是生涯,酒是生涯。
扶舆清气属吾曹,莫怪粗豪,莫笑风骚。算来名利也徒劳,何处为高,闲处为高。一庭疏竹间芭蕉,风也潇潇,雨也潇潇。木樨香里卧吹箫,且度今朝,谁管明朝。
鹧鸪天三首
细雨斜风客院鸡,惊回残梦尚痴迷。共怜此刻同陪笑,犹望来年更展眉。情宛在,景依稀,绿杨城外板桥西。几番睡起还依枕,惆怅*鹂满树啼。
九折柔肠万转思,春来无奈夜阑时。心惊金柝崔更早,梦隔星河唤渡迟。风款细,雨迷离,窗前杨柳又如丝。断魂天气红消处,怕遣新愁续旧诗。
烟柳低迷正断魂,残红零落绿成荫。爱河风浪何时歇,往事牵萦化泪痕。思旧约,记温存,山盟海誓共*昏。痴情枕畔为谁诉,竹影松涛夜叩门。
临江仙
去岁送行阳关道,北雁飞来,不见家书报。独自凄凉音讯杳,一轮明月休横照。怕见春来春又到,美景良辰,空负人年少。一片相思情未了,莺声燕语添烦恼。
忆秦娥
春将半,桃花雨打江南岸。江南岸,烟尘杨柳乱弥漫。愁思何日君相见,柔情似水芳心乱。芳心乱,孤对冷灯,妾肠九断。
浪淘沙
天际雁成行,送别秋光。早梅枝上放初香。一九九九年到也,日上东方。华夏更荣昌,四海三江。大潮掀起乐康庄。彩墨飞濡挥就了,大块文章。
文
多吉寺忆旧
罗城县邑凤山之麓,有兰若曰“多吉寺”,依山枕崖,殿宇巍峨,庙貌庄严,红墙碧瓦掩映于丛林古树中。忆余童稚时,每于盛夏炎暑,常往此中游憩,故至今虽寺院久已堙没,而当年印象犹仿佛于脑际焉。
多吉寺,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清康熙四十年重修,迄今五百余年,历史悠久。其殿宇建筑设计之巧,神象雕塑艺术之精,为罗城古刹开元、各贲、方广诸寺之冠。自东门旧米行(今永乐街处)大榕树脚闸门西出,沿山下*泥小路迤逦行于丛芜荆莽中,约数百米即达寺前山门。门外石槛石墩,光洁如镜。一坪草地如菌,乱石杂列其间,每供游人歇息小坐。四周老树参天,浓荫蔽空,修篁滴翠,山鸟啁啾。偶尔风动林梢,飒飒然如江潮起落。斯时也,置身此境,虽盛夏不啻九月凉秋。
入山门则红墙绕院,庭中有翠柏两株,高耸如笔,挺然若倒写苍穹。又木犀花一株,高丈余,枝叶扶疏,仲秋八月,桂蕊簇金,香飘城下。前殷中两旁塑丈八金刚,横眉怒目,面貌狰狞,儿童过此,多不敢仰视。中供护法使者韦驮神象,身披甲胄,手举降魔杵,气象阴森。循右侧门石阶约七八级升入中层庭院,至此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庭中地面铺以青砖,苍苔碧藓,满布阶砌,檐下置石缸一口,高三尺余,径约二尺。此或当年寺中僧人蓄水之用者欤?缸中青萍浮游,孑孓滋生。另有紫微花二株,虬枝老干,苍劲古拙。复升石阶数级,即佛寺正殿,殿中神坛上,观世音之莲台在焉。台以白玉石雕成约径丈之莲花,大士塑象安坐其中,手托净瓶,端庄慈祥,神态飘然。想当年香火兴旺时,不知几许善男信女,拜倒台前以乞大士之慈航普渡也。莲台后之神龛中,如来佛宝象庄严,身后粉壁上绘以彩色光环,映衬金身。十八罗汉及诸仙神象,分列两廊,或盘腿合掌,或昂首斜卧,或拈花微笑,或跨霓乘龙。怒者笑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来佛宝座壁后,有刘三姐歌台,台上三姐塑象风姿绰约,飘逸若姑射仙姬。游人至此,每闻山风啸震林壑,嗡嗡有声。或云斯乃刘三姐之歌声也。言虽虚诞,亦可见歌仙之传说于罗城民间者,既深且广,由来久矣。
自大殿折入东西两厢之朱栏悬廊,可直通前殿阁楼。楼中亦满供诸天神象,南檐下一式朱红木格窗棂,推窗俯视,城中闾阎市井,一览无遗。极目南郊,村屯棋布,阡陌纵横,“南峰烟雨”之景观,尽收眼底。
据邑中故老云:清末民初时,寺中尚有僧人住持,四时佳节,各方信士檀越,携幼扶老,至此朝山拜佛,许愿还神,禅林中香烟缭绕,钟鼓之声,不绝于耳。惜余生也晚,当年佛门盛况,未能身临目睹,每常引以为憾。迨至童年亲游其境时,上述寺中景物,多已破旧残损,画檐蛛网,佛象积尘,满院落叶腐积,“*昏到寺蝙蝠飞”,冷落萧条,已非昔年胜景。正是“应知花事随仙淡,剩有苔痕抱石浓”。
二十年代末,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邑中某些激进人士,以破除迷信为由,乃将寺中神象全部捣毁。其中明代铸造之洪钟一口,高五尺余,径逾三尺,重数千斤,古色斑斓,亦横陈于荒烟蔓草中;倭寇入侵期间,复悬于山下林中作防空报警之器,奋力撞之,声闻数里。尔后几经动乱,迭遭破坏,寺院建筑及钟磬器物碑石等,迨解放前夕,已荡然无存矣。至今偶忆,感概万千,爰作小令《鹧鸪天》一阕志之,俾后之探古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远上禅林曲径斜,红墙一角隐山垭。晨钟暮鼓香烟袅,木鱼声幽定老衲。惊啼鸟,感落花,低迷何处觅僧家。莲台佛座埋荒草,老树依然噪暮鸦。
唐永丰先生轶事
唐永丰,字厚甫,罗城县*金镇寺门唐家村人,是民国时期我县教育界颇著声誉的先辈之一。他从事地方教育二十余年,卓有成绩。惜其生平鲜为人知。现据何述强君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及唐先生墓志内容,整理介绍于下:
先生性耿介,寡言笑,貌寝不扬,朴讷如乡愚。然廉隅自重,恂恂然有长者风。好学不倦,潜心典籍,居常手不释卷。酷嗜藏书,每得古今珍本,如获至宝,以此博学多识。于乡里中举凡兴办学校、培植人才、奖掖后进,皆不辞劳瘁,尽心竭力,孜孜不懈。在其督学任内,对我县教育事业的促进发展,颇有建树,贡献良多,当年士庶无不交口赞扬,以是屡获层宪青睐,授予奖章。乃益自惕励,勤奋有加。此外,对桑梓公益,社会福利、清匪纠贪、革除陋俗等,皆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均能向地方当局如实反映,慷慨陈词,每获上级采择施行,泽及一方。
唐先生生于前清,故于民国。系柳州旧制中学毕业,曾先后任过小学校长、罗城县教育委员、督学,县抗日后援会委员、国民*县*部监察委员等职务。笔者后学识浅、疏于见闻有关唐先生崇教兴学,造福乡里之具体事迹及其诸多嘉言懿行,未尽详知,以上所记,不过一鳞半爪以存史料之吉光片羽而已。
北帝庙的变迁
解放以前,我县县城内外有不少寺庙,如多吉寺、孔庙、关帝庙、城隍庙、北帝庙、雷王庙、白马庙等。现在除了北帝庙还残存一间破败不堪的前座殿宇外,其他各庙都已堙没无迹了。关于北帝庙的庙名,因久已无神像或牌匾可证,有人说是“北帝庙”,也有人说是“白帝庙”。究竟是北帝还是白帝,现在都已不甚了然。
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白帝为五天帝之一。所谓五天帝即东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帝,而北帝则为玄武帝君,系道教奉祀的天神。相传为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炼,凡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大中祥符(—)间,因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历代香火不衰。
白帝属远古神话,民间信奉不多,不如北帝故事色彩浓厚,奉祀普遍,流传广泛。因此我认为北帝之说是比较正确的。至于此庙始建于何时,笔者不详,未便臆定,存疑待考。庙址座落于城东哆啰岭之南麓(今永乐街地段),殿宇前后共三座,均为砖瓦木石结构,前座上层阁楼为戏台,台前庭院宽敞,可容观众二三百人;中座亦二层,楼上供有神像,循中座后院北向升石阶数级入后座殿堂,北帝塑像即供奉于此中。殿旁回廊可接通中座阁楼。楼南檐下一式朱红木格花窗。前楼演戏时,开窗俯视,舞台景象历历在目。惜于民国十六七年间,庙中神像被毁,旋为国民*罗城县*部长期占用。三十年代中,罗城民众教育馆、升中补习班也曾先后附设于此。及至年日寇入侵,县城沦陷时,汉奸李宗月等在此设立敌伪组织“维持会”;年抗战胜利,县城光复后,罗城县*部重又迁回。年罗城解放之初,中共柳北游击队于此设立公安会,不久,又于此建立人民*权机关区公所。—年,为罗城县人民印刷厂厂房,印刷厂下马后,又在这里设罗城造纸厂。中座、后座建筑,就是在造纸厂建厂时(文革期间)被拆掉的。目前,这座北帝古庙,就只剩下前面一座败瓦残壁、蛛网尘封的破旧古屋,屋后已是一片蔓草丛生、蓬蒿满目的荒园废址了。正是:
煌煌祠庙委丘圩,北帝丹墀化土苴。
荆棘铜驼怀往事,百年兴替几乘除。
回忆旧罗城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收藏各种书刊资料以供读者进行阅览和研究参考的文化机构,其图书室是*府对人民群众作宣传教育的文化阵地。我国古代就已有各种不同名称的藏书机构,如周时的“守藏室”、明代的“皇史宬”等就是当时皇家图书馆。至于“图书馆”这一名称,则是到了清朝末年才出现的。
我县早在三十年代初,在县城建有“民众教育馆”一所,设图书室一间于国民*罗城县觉部内。管理员由邑人潘鼎卿先生兼任。室内仅有两三份报纸和一些国民基础教育读物,以及若干*府机关简报、通讯一类的小册子。其他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杂志刊物,不过寥寥数种而已。每逢节假日或圩期,管理员则在馆门外设一桌子,用一台手摇式的留声机,放着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演讲录音唱片,以招徕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这就是旧罗城早期图书馆的雏形。
约在一九三四年间,“民众教育馆”撤销,成立“罗城县立图书馆”。馆址设于当时叫做“三角地”(今永宁街处)的一座面积约五十多平方米、高不过五米的小平房里,有专职管理员一人,乃邑人前清秀才潘庆昭老先生。馆中有报纸刊物约十多种,现代文学、科学技术一类藏书不多。值得珍视的是,其中藏有一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用轻磅道林纸精印的《四库全书》,种类极多,该馆所藏约数千卷,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类有先秦以来历代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周易、诗经、春秋三传、四书等;史类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等所谓二十四史以及资洽通鉴、纲鉴等;子类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学说论著,如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韩非子等;集类有历朝名家的诗词曲赋、论文、传记、游记、笔录、尺牍等专集。此外还有《辞源》一部。以上图书,按类分装于四大橱中,备有书目索引,供读者捡选阅览。熟识人也可外借。本人青少年时代是此馆的经常读者之一。特别是寒暑假期。几乎日必一往,有时也借书回家中以备晚间阅读。
一九四四年冬,日寇入侵,县城沦陷,馆中图书没有及早疏迁,欠妥保存,以致被敌人将上述图书全部抛弃于街道中,任意践踏、撕毁或烧掉。一些小贩,拾来整本书籍,一页页撕下作包装用纸。孩子们则把书页撕碎随地乱撒以为游戏。那时我还在龙岸马道屯友人家中寄居避难,传闻此讯,痛惜万分。及至次年五月间,日寇撤退,县城光复,我们回家以后,在图书馆附近道旁沟渠和垃圾堆中,都还看到一些图书的散页残篇。偶然随风抖动,好象对行人诉说它们遭遇的不幸呢。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罗城解放时为止,这所兵燹之余的图书馆,始终没有得到恢复,随着国民**权的崩溃而不复存在了。
忆何宝鼎先生
知道何宝鼎先生的名字,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早在四十年代初,我对他即已略有知闻,每常不经意地从别人口中听到他的一些简况,比如:何宝鼎是罗城小长安乡双蒙村人,是当时我县稀有的几名大学生之一,后又闻说他曾任过县长等云云。此外,则一无所知,也从未见过面。不料在过了四十年漫长岁月后的一九八四年春,一次偶然的机缘,却从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我的外甥任杏生的谈话中,得知何先生已在本县*协搞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编撰工作,同时在县委、县府领导的支持下还成立了罗城衔书诗会并任会长,主编《衔书诗辑》。不久我又从杏生那里看到何先生的一些诗作,果然名不虚传。从那些名篇佳句中,充分体现了他古典文学的素养与传统诗词的造诣是十分深厚的。而我晚年对旧体诗词也颇有爱好。为了抛砖引玉,借错他山,遂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些诗词近作,抄由杏生代呈何老求教。当时我着实感到有点惶愧不安,生怕巴人俚句,贻笑方家,招来弄斧之讥。殊知投稿十首全部刊载于《衔书诗辑》第一辑中,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那时,我与何老之间还是互不相识,只不过是文字上的初交而已。之后,《衔书诗辑》的每一集约稿时,我都投去稿件,大都等到何先生的润色和斧正后予以发出。经过一番的诗词酬唱,一种以文会友的共识日渐深切,何老竟然屈尊枉驾,向我这样素昧生平的一介布衣谋面于陋巷蓬门之中。在一般世俗社会里,如此虚怀古道,非学养深厚者孰能为之?足见先生为人的谦和平易与胸襟豁达。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一朝把袂,快慰生平。然而相视之下,彼此皆已霜鬓萧萧,垂垂老矣。言谈中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后经四年多的诗文酬酢,何先生曾多次到舍下作客。在他渊博学识的熏陶下,使我得到不少教益。
宝鼎先生从一九八四年成立衔书诗会起至一九九零年归道山止,共主编并出版了《衔书诗辑》六集,其中他个人也留下了不少有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名世之作。五年来,他为了主编《衔书诗辑》以弘扬和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活跃我县格律诗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殚思极虑,不惜耗费大量心血,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终于一九九零年阳春三月里,罗城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散尽了它最后的光辉,陨落在仫佬山乡的大地上。
现在,宝鼎先生离开人间已快四年了。虽然他在我县的传统诗词创作史上已率先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作出了无可磨灭的奉献,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哲人其萎,诗苑凄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况,都是枯蓬密掩骚人塚,*土长埋翰墨香了。为了难忘的记念,谨以此短文和七言四句,献给何老在天之灵:
诗成六集悲乘鹤,词苑荒凉蔓草芜。
邻笛不堪闻五夜,挑灯忍泪读《衔书》。
陈庆华供稿
.8.5
罗城国中回忆片断
一九三八年秋,罗城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国民中学(前期班)成立并正式开学。作为罗城国中第一班学生之一的我,在这已逾古稀的垂暮之年,凭记忆所及,将半个世纪前的母校的建设及学习生活情况,作一些片断的记述,以供存史料。虽然这不过是一鳞半爪,管中窥豹,仅见一班,但只要能为帮助桑梓后学了解前人是怎样从筚路蓝缕中把这所百年树人的中学创办起来的,就不失为我的初衷了。同时,也以此文作为我对母校两年中给予的春风化雨的沐浴,致以真诚的感谢和深切的怀念。
早在一九三六年,罗城县县长林仰文先生察悉罗城文教事业十分落后,人才奇缺,县属基层职员如乡村长、小学教师等,多数仅有高小文化,有少数甚至还是初小学生。他对此曾十分感慨说过:我们家乡(广东大埔)那里多数乡镇都有一所中学,有的甚至还有高中。这里全县都没有一所中学,实在太落后了。事实确是这样,那时候县里所有高小毕业生,除少数殷实家庭的子弟,能到柳州、庆远(即今宜山)等地去升学外,其余都没有升学机会。当年城厢内外,能去柳州四中、庆远十一中就读的也不过寥寥数人,真是凤毛麟角。
林县长对我县教育事业,十分关心,在国中未成立前的一九三七年,一方面借用当时国民*罗城县*部(白帝庙内)前楼,开办一所“升中班”,以为一些失学青年将来考中学补习文化。学习期限六个月,结业后如不升学,可从中选拔一些成绩较好的派充乡村长职和村校教师。当时我也参加了第一期学习。林县长兼班主任,教师有广东籍的梁子杰、杨慎,还有一位本县大梧村的前清拨贡吴让三老先生教国文,林县长每周上两节*治课。另方面则积极筹办国民中学。经他的大力支持与多方面筹备,终于次年秋就把国民中学建立起来。
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一时还无力搞基本建设,便利用西门城角的一座旧城隍庙(即今东门镇第一小学处),因陋就简,改建为校园。庙堂中殿作教室,东西两庑作学生宿舍。创办伊始,只招收新生五十名,开设一个班。当时,国民中学的学制分前期班和后期班两种,修业期限各两年,前期班相当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后期班相当于高中。设置课程有:国文、数学、公民(*治)、历史、地理、教育概论、混合自然(含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美术、音乐、体育等,但不设英语。国文、数学、史地的教材,采用普通中学初中课本,原则要求两年内修完三年课程,但实际并未全部达到预期目标。
师资方面,我认为其素质是较高的。首任校长许祖敬先生,广东籍,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初随林县长到罗城县*府任教育科科员。班导师王清江,本省灵川县人,学历不详。其他外省籍教师如曹灿,系北京农学院毕业;邢福田,系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毕业;姚自成,曾任安南(今越南)中法特许公司工程师;体育老师林钧,广东人,学历不详。本省籍教师有柳城县的孔梦梨,教美术章乐;兴业县的庞琦伟,教公民历史。*训教官何明皓,是本县龙岸乡人,系*埔*校广西分校毕业。
上述外省籍教师,大都由于日*入侵,受战事影响才疏散到我们这些山区小县来的,他们不但学历高,而且大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和工作经验,且作风正派,性行端肃,堪称品学兼优。
许校长学识渊博,性格耿介刚正,对学生管教十分严格。第一学年是他亲自教我们的国文课。那时,广西教育厅规定,初中以上学校均实行*事训练,校中设置校警两名,一人作门卫,一人司号。上下课、开膳、早晚点呼、就寝熄灯等,均由号声指挥。学生一律着灰色制服制帽,腰扎皮带,脚缠绑腿,领佩红星(初中一星、高中二星、大专三星),所以校纪相当整肃,学习风气颇浓。我在国中两年的学习时间虽不长,但对我毕生的学识和品德方面,在许校长、曹灿、庞琦伟等老师的教诲与熏陶下,已打下了颇为坚实的基础。
一九四○年秋,罗城国中学生首届毕业,我也从此离开母校,以后对校中情况不甚了解,在此就不赘述了。
上述罗城国中各老师去向如何,已是劳燕分飞,天各一方,鱼沉雁杳,不再知闻。据当年印象,他们大都已逾而立之年,况世事沧桑,几历浩劫,迄今想已都作古了吧?至于校长许祖敬先生,由于诸多原因,彼此一别数十年,也从无书信往来。十年动乱后,得知他尚在南宁市某中学任教,一九八五年间,我曾在《衔书诗辑》中曾有怀念他的七律一首。不料约两年之后,传闻他竟以耄耋之年在南宁与世长辞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今一例,能不慨然!而今星移物换,往事历历,怅望云天,心潮澎湃,用赋七言四句,亦雪泥鸿爪之意耳。
春风桃李忆当年,半纪沧桑几变迁。
霜鬓不堪温旧梦,一篇小品叙前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