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百川
今天,我要讲的口吐莲花,并不是那个相声段子,而是著名的古文《爱莲说》背后的故事。
《爱莲说》,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大家都喜欢《爱莲说》的香远溢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经典名言。
可是,您知道,这么优美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吗?如果我说,即使您比周敦颐的水平更高,更爱莲花,也不会写出如此优美的《爱莲说》,您信吗?因为周敦颐写《爱莲说》,有“三境”,这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
一是环境。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湖南道县人。自幼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可是,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生活艰难,就带着他,投靠了在湖南衡阳当官的兄弟郑向。
郑向十分喜欢仁孝聪颖的小外甥敦颐,总是想方设法逗他开心,让他感受慈祥的父爱。有一次,郑向领着小敦颐,去同僚家串门。看见他特别喜欢,那儿池塘里的莲花,趴在栏杆边流连忘返,甚至连吃饭也不愿离开。
郑向回到自己家里后,第二天,就召集工匠,大刀阔斧地改造后花园。其中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在里面,专门挖出一方池塘。并且种上满池的莲花。郑向还在池塘边,修了一座精美的亭台,留给周敦颐长大后读书。
几年之后,郑向家的池塘收获颇丰:满目莲花艳,扑鼻荷塘香。已经成为少年学子的周敦颐,置身其间,使他对莲花的习性,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同时,他在莲花的陪伴下,日夜诵读圣贤之书,耳濡目染,如此的环境熏陶,怎能无所思乎?
二是心境。周敦颐的悟性还是很好的,能从莲花的形象,联想到君子的品德,说明他的心境,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周敦颐修心入境,既有出水莲花的刚直不阿,又有口吐莲花的雄辩之才。他在担任福建泉州南安的法院院长时,遇到一个案件:有一名囚犯,按法律规定,不应该判处死罪。但有一位高官王逵,却想从重判处。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愿意和他争论是非。只有周敦颐一个人,据理力争。
王逵理屈词穷,但他还是坚持不改。周敦颐当着他的面,就扔下官牌,决意辞职。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意思是说,像你这样的,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来博取*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此时羞愧难当,急忙道歉。最后,那名囚犯幸免于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周敦颐无论是学习,还是当官,都很用心地琢磨自然和社会现象,找出里面蕴含的真理,并身体力行,从而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周敦颐超人的心境特点,让他最终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成为继孔孟之后,儒学又一座里程碑。
三是意境。周敦颐被后世人尊称为“周子”,成为宋朝、明朝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论意境,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包括无中生有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至高至善的“至诚主静”的道德论,文辞是艺,道德为实的“文以载道”论等,观点深刻,影响深远。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庭坚,比周敦颐小28岁,作为同时代人,他对周敦颐的人生意境,大加赞赏。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为人,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身很节俭,而乐于帮助孤寡之人。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一个人如果能活到这种意境,那不就是圣人了吗?
莲花,又称荷花,中国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种植。除了西藏和青海外,都有存在。因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卓越美貌,而深受人爱。
莲花,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浊秽的淤泥,不能沾污它的美丽。清水的冲刷,不能使它变得妖媚。莲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要想欺侮它,水是不答应的。与菊花的隐逸比,莲花显得更亲近,与牡丹的富贵比,莲花显得更谦逊。周敦颐在《爱莲说》的最后,发出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问话。
显然,很多人没有办法,像周敦颐一样爱莲,更不可能,像他那样,口吐莲花。因为很多人,都缺少他的“三境”。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