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物语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名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云和、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市,是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中心窑场位于龙泉大窑和金村附近。龙泉窑以高雅素洁的青釉产品闻名于世,青釉釉色丰富,常见粉青、梅子青、豆青、青绿、天青、米*、青灰等颜色。
鱼纹是中国古陶瓷装饰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根据目前考古发现,鱼纹图案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双鱼纹更是被赋予繁盛、和谐等吉祥寓意,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早期双鱼纹装饰主要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长沙窑*釉贴花双鱼纹水注、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唐三彩双鱼海棠式杯等少量陶瓷器上。宋时,双鱼纹流行开来,成为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等瓷器上的常用纹样。龙泉窑双鱼纹最早见于南宋时期,之后一直流行至明代,以元至明中期最为集中。
时代风格
南宋时期*治稳定,经济富足,龙泉窑青瓷制作工艺达到顶峰,该时期龙泉窑注重对造型和釉色的艺术追求,装饰纹样相对简单。双鱼纹常被刻划于洗、碗等器类底部。刻划的双鱼风格趋向写意,形似海豚。阴刻小圆圈眼,刻直线表示阔嘴,以弧线和波浪线表示鱼鳞、鱼鳍、鱼尾等细节,线条简洁流畅。双鱼纹或对称相随,或与水草相伴,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除了抽象写意形态,因受到唐代写实风格的影响,南宋龙泉窑双鱼纹中亦出现了一些写实的风格。
南宋末期,龙泉窑器物内底出现模制贴花双鱼纹装饰,双鱼鼓凸,形象逼真传神。此类双鱼纹青瓷的外壁常饰有宽莲瓣纹,少数内壁同时刻饰卷草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青釉素贴双鱼洗,印证了模印贴花双鱼纹已成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的重要纹饰之一。贴花双鱼纹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同时期金银器的影响,与福建邵武故县南宋窖藏出土的鎏金双鱼银盏和浙江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银鱼形佩等金银器中的鱼纹风格十分接近,其对后来的双鱼纹装饰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初期的龙泉窑双鱼纹承袭了南宋遗风,特征和南宋末期基本一致:双鱼多以阳文贴花或阴文模印手法饰于洗、盘底心,以金鱼和鲤鱼为主,双鱼多为张嘴、挺腹、压腰、翘尾的游鱼造型,生动活泼,同时细部纹饰写实自然,露胎双鱼与满釉纹样并无不同。目前,有明确地层或纪年墓葬出土的南宋贴花双鱼纹龙泉窑瓷器较为少见,因南宋末期和元代初期风格相同,考古界常将这类瓷器统一至宋末元初时期。此时期龙泉青瓷上还出现“鱼龙”形象,有人又称之为“鱼化龙”或“摩羯”纹。“鱼龙”纹为龙首鱼身,凸目圆睁,张口露齿,须发后飘,鱼鳍呈花边状。亦为模制,多贴饰于器底。
宋末元初,双鱼纹大量出现,后来盛行于整个元朝时期,成为龙泉窑最常见的纹饰题材。众多元代窑址、遗址、窖藏、沉船等遗迹中出土和出水了大量双鱼纹龙泉窑青瓷器,如浙江大窑枫洞岩窑址、湖南马迹塘荆竹村桃江窖藏、四川东溪园艺场、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日本镰仓市今小路西遗迹、日本京都市东本愿寺前古坟群,日本福冈市博多遗迹、廖内群岛、都州岛等。
元代中晚期,双鱼纹在盘、碗、洗、盆中出现较多,表现手法分为阳文贴花、阳文模印、阴文戳印、刻划和露胎等几种。双鱼纹形态各异,继续秉持清丽自然的写实风格,但相对早期,整体略显拘谨,风格呆板朴实。双鱼纹常与“贰号”、“大吉”、“卍”字、八思巴文、莲荷纹、网格纹、花朵纹和水草纹等形成组合纹样饰于器物内底。此外,元代双鱼纹龙泉窑青瓷的内、外壁通常饰有卷草纹、海水纹、莲瓣纹和菊瓣纹等。
明代的双鱼纹构图简洁,线条秀丽,呈现刚柔相济风格。出土的明代早期龙泉窑双鱼纹集中于洪武、永乐时期的盘、盏、钵、三足炉等器类上,主要采用的工艺技法包括阴文戳印和刻划等。明初统治者崇尚简朴素雅,偏好龙泉青瓷,《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中有记载:“朕思微时兵荒饥馑,日食黎藿,今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未尝一日忘怀,故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光绪《平湖县志》卷三《祭器》又云:“宣德时始置文庙祭器,俱用处州青瓷”,处州青瓷即龙泉窑青瓷。此时龙泉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瓷器上的双鱼纹呈现出线条简约的特征,并且形象传神:鱼嘴较长,前突微张,背弓鳍摆,鱼尾夸张上甩,呈现出优美的弧线。此时的双鱼纹背景简单,常以简略的几笔水波纹为衬托,少数双鱼或四鱼与莲花形成组合纹饰。明代中期,有明确地层出土的双鱼纹龙泉窑器物主要集中于正(~)、成化年间(~)。这一时期的双鱼纹多为阴文戳印,少数为阳文模印而成,饰于盘、碟等器类内底,器物腹壁通常有双面刻花或双面印花装饰。双鱼纹除了独立装饰外,还与莲花、荷叶构成组合,成为当时的经典纹饰,另有部分双鱼纹与“卍”字纹等组合出现。万历末年谢肇淛于《五杂俎》中记载:“今龙泉窑世不复重,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天下”。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日益衰落,双鱼纹随之渐渐消失。
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卷十一《鱼部》云:“鱼,水虫也。”自古以来,鱼一直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象征。龙泉窑双鱼纹最常见首尾逐戏的游鱼形态,轴对称装饰于器物内底,少数为骈游、叠合等样式。双鱼主要指两尾鱼,还有少量龙泉窑器物上可见四尾鱼或六尾鱼游走在器物内底边缘或腹壁之上。双鱼图案展现的偶数观念,反映了古人追求阴阳和谐、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望。同时,形态不同、品种相异的双鱼纹以及变化多端的组合图案亦表达出人们追求吉庆、富足的吉祥愿景。
龙泉窑双鱼纹中最多见的是鲤鱼纹,元朝尤甚。鲤鱼曾为宋、金时期金银器和铜镜上面的常用题材,元承宋金旧制,装饰同样延续宋金遗风,且“鲤鱼”还和“利余”谐音,寓意得利有余。金鱼也是龙泉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纹饰,“鱼”取“玉”的谐音,表示金玉满堂。此外,龙泉窑青瓷上出现的鲢鱼象征连年有余,鳜鱼意味富贵有余,鲫鱼借喻吉庆有余,鲶鱼在龙泉窑双鱼纹中相对较少,谐音“年余”,意味着年年有余等。可以看出,常见的双鱼纹皆出自浙江地区主要的淡水鱼种。此外,“鱼龙”纹饰也一直是龙泉窑双鱼纹中的重要品类,表达了民间百姓鲤鱼跳龙门、阶层飞升的诉求。
龙泉窑双鱼纹不单纯是对自然界鱼本体的描绘,有时还与其他纹饰构成组合题材,其中以双鱼纹与水波纹、双鱼纹与莲荷纹相组合的形态最为常见。与水波纹组合象征鱼水交融、夫妻美满;与莲花、荷叶组合构成“鲤鱼闹莲”图案,既寓意廉洁、和谐,也取其谐音,表达连年有余的美好期待。此外,元代出现的双鱼纹与八思巴文等组合的独有风貌,则与草原游牧文化同平原渔耕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风格变换的双鱼纹在龙泉窑瓷器上大放异彩,既美化了龙泉窑产品,亦展现出人们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是求吉纳福,原始社会的鱼纹具有图腾化的神秘特征;汉至唐代鱼被比作祥瑞圣物;自宋至明,早期的龙泉窑双鱼纹主要模仿具备上层使用属性的金银器上面的装饰纹样。
绝大多数双鱼纹装饰于生活日用器皿上,题材自由随意,少部分饰于陈设器或寺庙祭器中,其主要使用者是民间百姓。鱼纹根植民间,遍布中国传统工艺品各个门类,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抹青韵映双鱼,龙泉窑双鱼纹完美地承载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表明鱼文化由上层神圣慢慢转向大众世俗的实质性变化。
本文刊载于《大众考古》年12月刊
作者张米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
欢迎订阅年《大众考古》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