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家渡老街
温江的舒家渡场镇的场口上有座安阜桥,由于场镇又名柳江场,因此老百姓称作柳江大桥,据说是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年)。每逢赶场,这座桥的桥头是舒家渡最热闹的地方。
据说有一年岷江涨大水,大河那边崇庆县的顺江场一带受灾最为严重,许多难民流离失所,他们不得不走上街头乞讨为生。这些花子们沿路上卖唱诉苦要一碗饭吃,有条件的是打鼓伴唱,没条件的甚至就是击打自己的身体。
由于当时正属盛夏,这些难民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的唱词极不考究,多是一些没有实意的衬词夹杂一些“喊皇天”的诉苦。如今温江留下来的竹枝词里还能见到“喊皇天”这一地方色彩浓郁的词汇。而他们的衬词更多的就是“莲花哦,莲花哦”,据说这样唱是因为“莲”通“怜”,意思就是“怜我哦,可怜我哦”,用方言说就是“造孽”。
温江非遗连箫培训
没过几天,这些难民就到温江县地界上要饭来了,大家都说:“那些嗡阿嗡的唱莲花的来了!”
有些胆大的娃娃出去看稀奇,老大爷们、老太婆们则不屑一顾。
难民们到了场口上,就在柳江大桥上唱开了,他们唱的曲调还非常婉转,结果不仅小娃娃,连婆婆大娘都出来看了。整个柳江大桥黑压压一片,看不见杨柳河,只看得见一排大杨柳树。
这些难民一边敲打篾片子(细的竹节),一边就唱起来了:“我的家本在那大河坎呐,莲花闹海棠;六月六发大水冲到灶门先(方言,即厨房的意思)呐,一朵梅子花耶。淹得我们七上八下来逃命哦,猪儿子都瓮死在水凼凼中间咯,莲花哦!莲花哦!莲花闹海棠……莲花哦!莲花哦!来讨活命钱……”
唱到这里,那些难民们做出一副可怜相,意思是要钱。
有个当地的乡绅最见不得这些要饭的,明明那些老百姓都慷慨解囊了,结果乡绅大爷嘴一翘:“给啥子钱,他们好脚好手的。整钱好似针挑土,用钱好比水推沙!耍耍嘴皮子就想喊给钱,这舒家渡街上还没有过!好大的水嘛,我们温江县也遭了,我那么多佃户也没哪个出来要钱!”
这时候,难民里面有一个略有文化的出来了,放了一声高腔,唱到:“老爷在温江县有百亩田呐,莲花闹海棠;殊不知那水一来就不长眼呐,一朵梅子花。请老爷抬贵手赏口饭,我祝老爷五谷丰登噻,荣华富贵万万年呐!”
这段唱完,他又转身唱了一句“恭祝老爷寿比柳江水”,并朝大家做口型,示意衬腔唱“流啊流不尽嘞!”结果大家没啥文化,看到他的口型,以为是唱这河边上一排柳树,就唱成了“柳啊柳连柳啊!”那领唱的一听不对,马上又提高嗓门接着他们的“柳啊柳连柳啊”唱了一句“流啊流啊流不尽嘞!”
这样一接,旁边就有人开玩笑说:“老爷,你这个寿简直长哦!”
那乡绅高兴,也不挑事了:“这个‘流啊流’唱得洪亮,拿一两银子去,你们去吃吃酒!”
莲箫表演用的“金钱棍”
要知道,那时候的一两,可以吃舒家渡半条街,清代大户人家的小姐一个月的月钱也才二两银子。就这样,大家不说他们是唱莲花的了,都说是“柳江大桥唱柳连柳”唱的好。
如今,在温江柳城一带还有民间曲艺家演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莲箫,他们的衬词里虽然没有“莲花闹海棠”,但是有“荷花闹海棠”,更多的衬词就是“柳连柳”,这既是温江“柳”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温江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温江保护非遗曲艺成效显著的最好例证。
往事│民国时期的温江女中曲艺演出队
风情│消失的卖麻糖小贩
闲谭│解放前温江的慈善团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