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也称荷花,睡莲科。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钟情于莲花,莲花纹也常被用来比喻文人士大夫的高洁情操和人格写照。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和画家常以莲花为描绘对象。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比作花中君子,称赞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绘画中对莲花的描绘很多,如吴昌硕、齐白石都画过多幅莲花图(图1,图2)。
图1吴昌硕《粉白荷》
图2齐白石《荷花翠鸟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还是生命的象征,由于“连”与“莲”同音,在刺绣、剪纸和年画图案中,“连生贵子”“娃坐莲”都寓意多子多福和生殖繁衍。图3是清代刺绣“连生贵子肚兜”,红色兜面上端饰有寿桃图案,中间有一童子手握莲蓬端坐于莲花上,寓意连生贵子。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莲花和鱼的组合,成为“连年有余”纹饰,表达了人们对丰足生活的祈盼。
图3清代刺绣连生贵子肚兜北京民俗博物馆
佛教与莲花也有密切的关联,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中,众生都是莲花的化身。佛教素以莲花为其标志,寓意“净土”,莲花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装饰元素。与牡丹象征吉祥富贵而得到社会普遍喜爱不同,莲花则与中国的士人文化、宗教艺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佛教比作解脱的过程,即从凡夫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从此岸到彼岸。佛教借助莲花来阐释生与死,欲与戒的内涵。[1]
郭沫若:青铜莲鹤突破上古鸿蒙莲花在春秋时代就开始被当作装饰纹样使用。如图4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莲鹤方壶上有十组双层镂空莲花纹,双层莲瓣之中有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造型灵动,纹饰细腻新颖。郭沫若先生观看莲鹤方壶照片后写道:“此壶……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2]
图4春秋时期青铜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
常沙娜:人民大会堂中的莲纹装饰莲花纹饰也广泛运用于各类现代装饰设计中。年,常沙娜参与了新中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农展馆、北京火车站、北京饭店、民族饭店)的设计。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设计中,她借鉴了敦煌石窟图案装饰中的莲花纹、卷草纹、藻井、华盖等装饰元素,具有浓郁的唐代敦煌图案风格,整体设计既继承传统,又有现代创新,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图5常沙娜花砖(联珠莲花纹)23.5×23.5cm
图6常沙娜手稿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装饰图案《夏荷》
图7常沙娜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设计
图8常沙娜设计手稿人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装饰
38.5×cm
图9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装饰
书籍封面上的莲纹
年后的书籍封面中常以缠枝莲纹、云冈石窟中的石刻莲纹和鲤鱼莲花组合纹作为装饰元素。
缠枝莲纹饰
缠枝莲纹是一种四方连续纹饰,四方连续是图案中的一种基本构成方式,由一个纹饰或几个纹饰为单位向上下左右四周连续形成的图案样式。这类纹饰通常由花朵、枝蔓、茎叶等部分构成,花朵之间由卷曲的藤蔓枝叶串联。莲花的形状基本相同,花蕊的朝向不同,因其结构连续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这种纹饰整体感强,富有韵律。图10是我国明代花缎中的缠枝莲纹,纹饰整体丰富,花头紧凑,叶片抽象,好似云纹。缠枝莲纹中间有龟背、“卐”字和锁子等几何纹饰,增加了纹饰的吉祥寓意,这类纹饰在明清时期的纺织品中较为常见。
图11《九命奇冤》是晚清小说家吴趼人的代表作,记述了雍正时期的一些重大命案。封面使用了缠枝莲纹作为底纹铺底。该书采用了倒装的叙事手法,把小说的起因和结果巧妙地串联起来,相互缠绕的缠枝莲纹以视觉化的方式呼应了文本的叙事特点。
图10明代花缎缠枝莲纹
局部图
图11封面《九命奇冤》上海文化出版社
石刻莲花纹饰石刻莲花纹饰在封面中也有较多应用。图12《读史存稿》封面中运用了北魏云冈石窟第8窟中的石刻莲花纹饰,整个莲柱造型左右对称分布,莲柱底部有卷草穿过,优美均衡。石刻莲花纹饰古朴、率真的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内在美,也为书籍增加了古典气息与传统装饰美。
图12封面《读史存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13北魏云冈石窟第8窟石刻莲花纹饰
“连年有余”纹饰鲤鱼莲花组合的“连年有余”纹饰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连年有余是称颂富裕祝贺之词。图14是“连年有余”窗花剪纸图案,白色背景和红色窗花形成强烈的对比。图15《湖北小曲新作品选》封面采用谐音寓意,在白色封面的正中央,一条红色鲤鱼与红色莲花相交织,其侧面形象与底部的水纹动静结合,充满生机,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渴望。
图14窗花剪纸连年有余纹饰
图15封面《湖北小曲新作品选》
湖北人民出版社
从古至今,莲花纹饰一直装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年后以至当下,其仍然葆有旺盛的活力。希望包括莲花纹在内的民族传统纹饰在今天新理念、新技术的支持下,在未来依然生生不息,“莲莲”不断。
注释:
[1]张晓霞.天赐荣华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09.第64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