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女人,没有人不爱花。慈禧贵为太后也不例外,她一生最爱莲花。生前和身后都和莲花有关。
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沾水而不湿,逸群出尘、洁身自好之意。慈禧好莲花,一则取此意,一则取佛念。
莲花与释迦牟尼佛有不解之缘,被视为佛教的象征。慈禧一生笃信佛教,宫中常饰莲花。在颐和园浩荡的湖面上,慈禧常常乘舟荡晚,游赏莲花。兴之所至,让太监折花当作赏赐送给某人。
作为太后的赏赐,这些莲花会被小心恭敬地供奉起来,作为莫大的荣誉束之高阁,直至枯萎,变成干瓣。
慈禧爱莲花,喜欢在御花园的莲花池旁散步,并亲手画莲花。所以当年有个包工头,为了能承办到圆明园的某个项目,就去贿赂了李莲英。李莲英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圆明园的湖里弄满假莲花,但要看起来和真的一模一样才行。然后李莲英再找个机会,把慈禧引到那湖边去,到时候慈禧一高兴,那事儿不就成了么。据史料记载,那个包工头听了很高兴,便依计而行。
此时已近11月份,按道理是没有莲花的,所以当李莲英告诉慈禧,圆明园湖里开满莲花时,慈禧是很高兴的,她觉得这是天降祥瑞。但是等她近前一看,发现虽然做得很逼真,但这些莲花很明显是假的,于是便把造假的那个包工头,连带着李莲英给痛骂了一顿。当然,这是造假,慈禧不喜欢。
慈禧对莲花之爱还有一个小故事。
年,鉴于外交宣传需要,慈禧请一个美国女画师驻宫中,为其描绘巨幅人物肖像。
画作三分时,慈禧详端其像,发现不甚完美,尤其是两只手上戴的镶有宝石的金指甲套,平时自己看不出什么,但画像上的指甲套很眨眼。
她就给画师提议,说自己不戴套怎么样。画师很高兴,说这样很好啊,因为您的皮肤本身就很白,不戴套更显纤纤玉指。慈禧很高兴,遂去掉一只手上的套。但再坐下时,感觉脱掉套的手总少点什么,不知道该咋放了,就灵机一动,起身从后面大花瓶中取来一枝莲花,拿在手中让她画。在她看来,女人持花而坐,更优雅,更有女人味。
“这样好看吗?”她笑着问女画师卡尔,“你可以把莲花看作就是我本人。”
此语双关,一是让画师把她和花一起作画,另一个意思是把自己画出莲花之气质。
“这个……”卡尔为她的突然举动感到意外,不知该如何反驳。因为在她看来,这只鲜艳的粉色莲花与她身上整体黄颜色的衣服并不和谐。
“这个,我还没有考虑把它画进去。”卡尔想了想,搪塞道。
慈禧很尊重外国人,发现画师并不满意这样的提议,就没有坚持己见。后来作成的画像上,其右手就既没有指甲套,也没有拿任何物品。
卡尔后来才知道,这个中国“女皇”对莲花有着特别的嗜好。
她发现她的宫中、戏院和游玩之处,到处都插满鲜花,而且不止一种。她的头上无论春夏秋冬,总插着精致的鲜花,她常常持鲜花深吸其芬芳,拿花朵在自己的脸上蹭来蹭去,“仿佛它有灵性似的”。
据史料记载,慈禧喜欢喝酒,而且专喝莲花白酒。每顿饭必须要喝两口莲花白酒,特别是晚上,吃完酒睡觉香。莲花白是用莲花的蕊加药制成,酒质甘美,其味芬芳。
据清末民初徐珂编《清稗类钞》中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瀛台即今中南海湖中的小岛,当年莲花特别多,慈禧太后用北京产白莲花的花蕊入酒,改良了传统的莲花白酒,酿成名副其实的北京莲花白,名噪一时,北京莲花白被称为“宫廷御酒”。在北京至今仍享有四大名产之一的美誉。
此说把莲花白与慈禧太后联系起来,而且还作为赏赐给亲近大臣的御酒。据有关史料介绍,当年身体弱虚的咸丰皇帝服用此酒后,病情好转,称此酒为“酒中之冠”,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莲花节)在瀛台白莲池旁,以莲花白酒宴请皇亲与文武大臣,成为笼络权臣的一种工具。慈禧太后执政时更是“瀛台亲酿”,更增加了此酒的尊贵程度。
采荷蕊加药料,制为佳酿,慈禧太后可谓会享受,懂得饮酒妙趣;以酒赐亲信之臣,更是善把酒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了。
慈禧不但爱莲花,还吃莲花瓣,喝莲花茶,洗莲花浴。
她常用花瓣蘸着汤料吃,还喜欢把莲花瓣加入牛奶和调料煎成糕点,当作游玩时消遣零食。慈禧爱荷成花痴,真会玩!
即便年去世时,大臣们也按照其遗愿,棺材中放入莲花,让她头顶莲花,脚蹬莲花,步步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