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东25公里的榆盘乡钟楼村钟楼山峡谷,方圆3公里以内散布着拉捎寺、水帘洞、千佛洞、显圣池等古迹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胜地。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好,而水帘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最大,故以水帘洞景区统称整个石窟群。
水帘洞:进钟楼山峡谷,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有一处约50米宽、30米高、20米深的天然岩洞,洞内常年细流不断。每当雨天,洞顶、洞壁泉水和雨水一起涌出,洞檐飞流直下如水帘,因而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多座道观和寺庙建筑:老君阁、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水帘洞景区有散布於与水帘洞遥遥相望,南北呼应的是拉梢寺。
拉梢寺:拉梢寺最吸引人的是拉梢寺摩崖大佛,根据拉梢寺摩崖大佛左下角摩崖石刻记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年),柱国大将军,秦州刺史尉迟迥在此主持开凿了拉梢寺摩崖大佛,形成了水帘洞开窟造像的高潮。拉梢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
峭壁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持菩萨。大佛像为释迦牟尼,身高约36米,占整个崖面的二分之一以上,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摩崖大佛,比麦积山东崖大佛还要高出一倍有余,气势夺人,雄伟壮观,是整个水帘洞石窟群的艺术精华所在。莲台上,佛结跏跌坐,禅定印,低平肉髻,面形丰圆,脖颈粗短,多重项光,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阶梯状加凸起泥条,左股押右股,左脚掌心向外,足心浮雕法轮。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大佛左右的胁侍菩萨对称侧身向佛立于佛两侧。菩萨戴三瓣莲式宝冠,后代重修,沥粉堆金,面形长圆,两耳垂肩,宝缯垂于肩两侧,浮雕多重圆形项光,颈部粗短,戴尖形项圈。菩萨身着僧祇支,帔巾从背后绕到肘部至体两侧打折下垂,戴臂钏手镯,手托莲枝。菩萨下着绿色长裙,裙边于腰部外翻打折。脚戴环,赤足立于覆莲上。摩崖周围尚存大面积的壁画,内容多为成排的坐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说法图。看完拉稍寺,沿沟进1华里处便是千佛洞。
千佛洞:千佛洞在水帘洞西北半公里,深山丛中拔起一峰,上悬下削。中间有一巨大天然洞穴,长二十五米,高二十五米,深八米,因存上千尊造像和於佛壁画,故称千佛洞。又因洞内有七尊崖悬塑佛,俗称「七佛沟」。
千佛洞内现存窟龛三十多个,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画数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佛龛较少,造像紧贴崖面,表现形式多雕塑和影塑。佛皆著通肩大衣,背负圆光,两侧各有二胁侍菩萨,造型庄严肃穆,古朴自然,现存几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释迦佛庄严慈祥,菩萨温柔恬静,阿难朴实天真,天王威武强悍,供养人和善虔诚,地神拘谨怯懦,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部崖面保存有北周百馀造像,分浮雕和龛内泥塑两种类型。龛多为圆拱形,现存二十多个。雕塑风格和技法已与上部迥然不同。结树布局上井然有序,突出主体。造像一般身材修长,衣纹舒畅,丰盈清秀,形神兼备。下部崖面保存的数百平方壁画,尤以南壁一处中唐作品为最佳。这是一幅以大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群像组成的精美图案。
显圣池:位于水帘洞东南侧的显圣池,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鸣琴”之称。其中佛像多系唐时所造,仅留残迹。现存北周壁画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还有打子洞、圣贤壁、马鞍石和仙人张果老毛驴吃草处等民俗景点。
目前,水帘洞景区还待开发,景区内吃饭和住宿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前往游玩需做好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