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中国的飞天丘比特记大同云冈石窟3
TUhjnbcbe - 2025/4/11 3:54:00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开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刻造像5.1万多尊。它是北魏建都平城时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鲜卑民族文化的缩影。

云冈石窟石雕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飞天是其中最为生动复杂的一种。所谓飞天,是指窟中佛龛上楣歌舞的、奏乐的伎乐神像,或是窟顶平棋上的伎乐神像,以及梳发后垂作蓬起状、手托摩尼宝珠的人物形象。这些神像都作凌空飞舞的形状,因而称作飞天。飞天不同于西方长翅膀的天使形象,而是仅靠开展的裙裾及肩上所披的长长的飘带,就给人迎风飞舞、回翔飘逸的感觉。

云冈石窟飞天,其形象多变神韵非凡,形式多样姿态万千,这些精灵以独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雕刻风格,成为石窟整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肃穆冰冷的石窟传递了温暖的气息,奏响了欢乐的乐章。它们虽由异国传入我国,但经过我国几代工匠艺人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无论从艺术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风格上,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凝聚着中华民族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无疑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西方强势文化恣意入侵的当今社会,认真研究我们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学习鉴借本民族艺术精华显得格外重要。

云冈石窟现存飞天约余身,按照不同的特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艺术风格由受外来影响的早期形象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飞天。

在石窟中,为数不多的“昙曜五窟”飞天,展示了北魏早期飞天造像的艺术风采。“昙曜五窟”之一的二十窟露天大佛,造型深厚,气魄宏伟,如将此大佛比作宝冠,那么雕刻在大佛头顶上的飞天就可以说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两身飞天,形体雄壮,头戴日月三珠定冠,颈佩项圈、臂饰环镯、袒露的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透体紧贴双腿的大裙,裸露双足,两手各托鲜花,头部有圆形头光,身形折腰。她们身着菩萨盛装凌空飞舞、那细长的眉宇、深情的双目、高耸的鼻梁、含笑的嘴唇和那扬手散花的优美姿态,让人感到似乎有古雅的佛国天界之风迎面而来。这种身着贴体大裙,露脚的早期飞天,是印度西北部犍陀罗Grandhara及印度中部秣菟罗Mathura风格的艺术造像在中华大地上的初探。

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开凿于公元年~年的云冈第二期石窟,在洞窟形制、题材内容、造像风格、衣冠服饰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飞天已由早期的佛国天界飞到了人间。这些飞天大都集中在六~十二这几个中期开凿的洞窟中。第七、八双窟后室窟顶平棋上,正中雕饰莲花,四周环绕飞天,飞天头梳高宽发髻,耳戴环饰,后有圆形头光。她们俩俩相随,盘旋飞舞,有的共擎摩花宝珠,有的合托连花宝盒,有的对面细语,有的双手合十。那缓缓飞行的姿态,完美的形体,活泼的神情,无不透发着勃勃生机,与其说她们是天神,倒不如说她们是人间美女更为合适。

雕刻在九窟后室明窗顶部的两层大莲花,莲瓣饱满、圆滑。在大莲花的周围有八个托莲飞天环绕飞行。这是一幅精巧而又奇特的构图。八身飞天中,四身逆发,四身束发。逆发飞天身躯高大,体态健硕,或屈腿半卧,或吸腿直立,酷似青年男子。束发飞天身形较小,轻柔窈窕,好似民间美女。他们一个个或单臂托莲,或双手高擎,或叉腰托胯,或回首俯视;飞绕在素洁的莲花周围,徜徉于佛国天际之间,在天界,他们衬托着佛祖的神圣与崇高,于人间,他们象征着民族的融洽与团结。

与九窟相比,第十窟后室门拱上的四身飞天则呈另态。她们头绾发髻,紧衣裹身、臂肥腰瘦、斜披络腋,彩带飘扬。姿态对称地飞绕在一个偌大的博山炉四周,准确地给人以空中飘荡的形象感觉。这些极富动感的舞蹈造型,启示我们去探寻北魏舞蹈艺术面貌。

云冈石窟飞天中最显民族特色的要数12窟佛籁洞,它的乐舞已经取代了佛教的宗教内容。那些舞蹈飞天服饰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著牛鼻裙、赤脚。这是一种佛化了的北方民族服饰,有天竺味,也有西凉味,更多的是东北乡土味。其舞姿显露出天女凌空,飘荡无碍、轻妙绝伦的神态,把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理想境界刻画的传神入微。这些飞天其实就是被鲜卑化了的仙女,是人化了的神,她们就是鲜卑妇女,服饰就是鲜卑服饰,舞乐就是鲜卑舞乐。从这些飞天中,我们似乎可以寻觅到已经消失了的鲜卑少女的倩影。那些伎乐飞天手持器乐,姿态各异。细查乐器,计有打击乐类的:鼙鼓、细腰鼓;弹拨乐类的:弹筝、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吹管乐类的:埙、篪、筚篥、羌笛、排箫、贝等。她们相互顾盼、敲击、吹弹,正在演奏一场有中国音韵的佛国仙乐专场音乐盛会。上千年来,人们驻足在此,仿佛能听到管乐声声吹弹错杂,真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为了让云冈石窟“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云冈之美,年3月,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窟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在近三年的时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年10月10日,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的世界最大的可移动石窟第12窟前殿,顺利通过验收。年3月完成打印后,云冈石窟研究院派出一支平均年龄为29岁的美术工作队伍为打印出来的石窟上色。从年3月底到10月底,历时8个月,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完成了平方米的上色施工,达到了形、色、质的高度统一。总装后的复制窟由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拼搭组装而成,分为前室、后室2个组团,可单独或拼合展示。

下一步云冈研究院还将把第12窟的精华内容复制出来,比如复原窟中目前已经失传的乐器,复原云冈石窟的乐团形制、舞蹈形制等,让云冈石窟内更多飞天、伎乐“活起来”“走出来”,打造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飞天丘比特记大同云冈石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