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沧海21秋拍一粟庐古董珍玩专场精品选
TUhjnbcbe - 2025/1/20 18:40:00
拍品精选

LOT.清竹根雕松下五老图山子

说明:此山子以竹根精心雕刻而成,删繁就简圆雕亭台高士图,山石错落灵透,古松苍劲,三两高士或立于松下,或于亭台之中,茂髯披胸,广袍长袖,五官面容皆有体现。构图小器大样,将山水丘壑凝练于此处,甚是精致,气度不凡。竹子历来是朴素而气质高雅的象征,自古被赋予了特有的人文气息,几千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心虚异众草,结劲逾凡木”。整器包浆醇厚,意境清幽,山石皴擦有度,雕刻细腻,其构图更是借竹抒发文人的清逸情怀,布局合理,刀工精妙,原配红木底座,堪称案几雅玩。曾为香港王就稳先生(恒艺馆)旧藏。

尺寸:长10×高7.6cm.

LOT.清拐子龙紫檀木架及翡翠磬

说明:磬既是中国古代宫廷打击乐器,亦是嘉好典仪之象征。明清之际仿古风气盛行,流行以磬架为书斋陈设,古意盎然,深受文人墨客喜爱。雍正时期的《古玩图》中即有磬架出现,而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中亦有乾隆击磬的画面。

此件翡翠磬形制规整,造型简洁,包浆自然,精雕细琢,团寿纹、蝙蝠纹及如意纹饰,寓意福寿同享,称心如意。紫檀木磬架施如意拐子龙纹,其顶上如意蝙蝠纹,衔接磬与架,连接以铸铜环串钩挂磬。整体运用透雕、浅浮雕、起线等多种工艺手法,却无斧凿之气,木料的深沉美与翡翠精雕的装饰美相得益彰,造型典雅端庄,雕工细致,乃清代文玩珍品。

尺寸:高58.5cm.

LOT.清早期黄花梨提盒

说明:提盒是存放笔墨印砚等文具的容器,通常为文人赶考或遊历时使用,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人情怀。宋代已流行,至明清两代,其尺寸变小,材质也逐步选取较为名贵的黄花梨和紫檀木。

提盒为黄花梨制作,木质纹理细密,色泽典雅,整器呈正方形,共设有二层分盒,格角之处皆用铜叶包角,。提梁与底一木连做,一气呵成,线条流畅,顶层盖四角用如意云头铜件镶嵌,各层沿口均起灯草线一周,所有榫卯处均有铜叶加固,两侧竖立柱,有站牙板抵夹,上安横梁,盒二撞,连同盒盖共三层。盒盖两侧立墙正中打眼,立柱与此眼相对应的部位也打眼,用铜条贯穿,以便把盒盖固定在两立柱之间,铜条一端有孔,可加锁。做工精细,包浆莹润,布满经岁月时代洗滌的美感,盈手可握。黄花梨提盒多见,但保存如此完整,尺寸如此小巧者,实属罕见。

尺寸:10×10×高12.5cm.

LOT.清翡翠手镯

尺寸:直径7.8cm.

LOT.清白玉龙纹带扣

说明:此带扣以上等和田白玉籽料雕刻而成,玉质坚实紧密,细腻白润,包浆浑厚,呈玻璃光泽。一组成对,均作拱面带板,由钩和环两部分组成。钩雕作龙首形,环一端有椭圆形孔洞,钩环可相互套接。钩体与环体大小几乎一致,正面用镂雕技法各浮雕一衔灵芝螭龙。螭龙四足外撑,身体扭曲,尾部盘卷,表现出极强的动感和张力。二者蜿蜓盘曲,相互呼应。钩下有扣钮,可供系挂。

此带扣用料奢侈,布局对称讲究,构图高贵典雅,工艺娴熟精湛,打磨圆润细腻,包浆温润自然,整体气势雄壮威严,实为清乾隆时期带饰精品。

尺寸:4.3×11.8cm.

LOT.清白玉杯二件(带红木盒)

尺寸:径5.5×高4.4cm.

径5×高3.3cm.

LOT.清晚期青白玉透雕四世如意水盂

尺寸:长20cm.高5.8cm.

LOT.清碧玉嵌白玉如意摆件

说明:碧玉材质精巧,做工规整,所镶白玉,洁白温润,整体效果古朴大方。

尺寸:长38cm.

LOT.清瘿木雕如意摆件

说明:此物材质为瘿木,造型古朴,柄部自然弯曲,木质油润光滑,有天然树瘤特有的质感和美感。自古代起,如意就是寓意吉祥之意,是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在清代,如意的工艺制作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此件如意纤细玲珑,不失为一件值得上手的把玩之器。

尺寸:长47cm.

LOT.明张鸣岐制瓜棱铜手炉

说明:明晚期到清早期是制作铜手炉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出现了不少制炉大家,如张鸣岐、赵一大、王凤江等人,这一时期的铜手炉,炉身多为素身,炉盖手工凿花式网状。炉盖非常考验匠人的技艺,如果出现断丝,炉盖就无法使用,所以好的铜手炉最为精湛的也就是炉盖的制作,炉盖和炉身口缘处设企口,炉盖炉身吻合紧密,既可以方便打开,盖子又不能太松导致炉内炭灰倾出。该手炉精心锻打锤揲成瓜棱形,炉身不加雕饰,盖纹繁密,下部素制,鼓腹十二瓣菊花形底,隐现雪花金枣红皮色,宝光内蕴,张鸣岐制手工凿款,全器无一磕伤,手感不重不轻,整个炉的重心和视觉中心保持一致,炉中神品。

尺寸:径16×高10cm.

LOT.清铜索耳三足炉

说明:索耳炉形制源于商周时期青铜鬲,作为古代炊具,最早的鬲鼓腹分三档。宣德时期,索耳鬲式铜炉形制见于《宣德彝器图谱》,据载为仿姜娘子所铸鬲甗造型而制,作为祭奉祖先之用。宣德炉的品赏,大体上是以炉形、手感、材质、款识、皮壳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的。此炉平口,直唇束颈,炉腹圆鼓,光素无纹,古拙雅致,三分档足,内外打磨光滑,炉身厚重,重心下沉,蟹壳青原皮,数百年包浆自然而成,宝光莹润,双绳纹索耳粗壮挺立,铜质细密精良,压手感强烈,叩之音清脆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铸后修刻,刀法精准,笔划深峻,字体严谨,古朴圆润,全器保存状态极佳,为炉中上品。

尺寸:口径17×高13.5cm.重克

LOT.明铜马槽炉

说明:马槽炉,因长方形斗状故名,乃宣炉众多品种之翘楚。宣炉多圆器,方者稀少,有说法云此式取“地方”之象,喻耿直之意为文人所青睐。又有说马槽炉自台几炉变化而来。明代吕震《宣德彝器图谱》诸图样,唯“台几炉”,作方体附耳,形制接近。而《图谱·卷十五》,“台几炉”一栏记载,“敕赐九卿科道衙门”,通政司、大理寺、尚宝司等机构的正卿、少卿官员亦配此炉。

该炉长方形体,方唇平口,上部略阔,下部微狭,呈倒梯形,四壁皆倾,气势厚重。两侧戟耳,上下大小比例精确,清秀规矩。平底,四角承四矮折角足,形如马槽,故名。炉身上下左右四周线条平直挺括,绝无半点拖泥带水之感。铜质精纯,精光内蕴,壁薄其口,然沉重压手,超乎想象。叩之声音清越,余音绵长。炉身蟹壳青原皮,青中微黄,包浆厚重,温润绵腻,流光溢彩。底款“宣德年间”四字变体篆款,手工凿刻,款形方正,字口峻深,刀痕隐现,去巧存拙,笔意奇特,体现了明末清初官炉铸造的精湛工艺和制作标准。形制简洁,线条明快,古朴素雅,是明末清初宣德炉制作的主要特征,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亲自参与设计铸造铜炉,炉型多以小巧取胜,适合案头陈设,焚香把玩,此类为文房赏玩之器,大多形制精巧,线条简练,且素而不俗,历来为宣炉玩家梦寐以求的文房首器。

尺寸:8×13×高6.8cm.重克

LOT.清铜朝冠耳点金炉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

尺寸:口径8.2×高6cm.重克

LOT.嘉庆粉彩官窑海棠洗

说明:嘉庆时期的瓷器,基本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貌特征。乾隆时期的粉彩以及各种地色在嘉庆时期依旧盛行。嘉庆前期多见“百花不露地”,粉彩多见青绿釉。这件粉彩海棠洗,其地施乾嘉时期常见的绿釉作荷塘水色。海棠洗四周满绘鹭鸶、锦鸟、荷花等精美纹饰,色彩清新明丽。足部绘一周海水矾红蝙蝠纹,洗内膛与圈足内施官窑瓷器常见的松石绿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体红款,官气十足。

尺寸:17.3×25.8×高10.5cm.

LOT.清翡翠双螭八吉祥大捧盒

说明:中国人自古就有好玉的风尚,用玉比喻人的德性,所谓“君子比德于玉”,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清代,好玉之风空前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迄黎民百姓,皆趋之若鹜,而皇家对玉石之喜好尤为突出,大到殿堂书房陈设,小到随身佩戴,皆喜用玉石制品。翡翠(Jadeite)原产于南亚的缅甸山区,明代,翡翠开始被王公贵族少量使用,至清代中期,尤其是乾隆皇帝被翡翠那充满灵性的色泽所迷醉,翡翠便迅速进入了王公贵族的视野中,成为宫廷玉器的佼佼者。清晚期,因慈禧太后对翡翠近乎疯狂的特殊喜好,其珠宝首饰大多用翡翠制作,宫中大量珍玩陈设也选用翡翠,从而激发了王公大臣、贵族女眷对翡翠的普遍青睐,引导社会风尚转向对翡翠的极端喜爱,从此翡翠便成为传统玉器的组成部分,至今故宫博物院仍保存着大量清晚期的翡翠制品。

捧盒是清朝鼎盛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器,制作材质和样式很多,在宫廷和民间都很流行。它具有一定的礼仪性。皇帝过生日,臣子送礼必放捧盒里呈送,帝王嘉奖功臣,也有用捧盒盛之赐予。

此捧盒用一块翡翠整料雕琢而成,器形硕大,分盒、盖两部分,倭角八瓣南瓜形,扁圆腹,上下子母口,口沿各饰一周回纹,八瓣花形矮圈足,盒底平整。上盖部正中琢宝珠,周围高浮雕两条首尾相衔螭虎,气势雄浑,风格古朴。外层八扇形开光,内浮雕暗八仙图案,依次为葫芦、团扇、鱼鼓、宝剑、莲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雕工繁缛华丽,精细入微。古代暗八仙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工艺品的装饰,与八仙具有同样的吉祥寓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器用料不惜工本,质地致密,晶莹水润,盒表打磨精致,光泽清亮温润。玉以大器物者更贵,因为这样用料体积够大,原料完美度更高,工艺要求厚薄均匀、比例协调、平衡对称,尤其像这样大体积的捧盒,盒身与盒盖任何一个方位都能做到严丝合缝,良材天成。这种雕琢难度,应为内廷工匠所为,堪称清代翡翠上乘之作。

尺寸:直径36×高19.5cm.

LOT.清铜上师坐像

尺寸:14×16×高23cm.

LOT.民国刻钟鼎古泉文镂花印香炉

说明:白铜,又称镍白铜,公元前就已经在云南等地区使用,到了宋代,更是作为钱币制作的材料。元明时期,白铜一般会应用到家具或是盒箱上作为配件,比如明末时期,出现了黑漆嵌白铜的成熟工艺,以锤碟好的白铜片绘制山水人物。到了明清时期,黄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能见到的器物大都以黄铜为材,而白铜的器物较少。晚清民国时期,白铜又重见天日,这一时期的铜墨盒及铜熏炉基本都以白铜为主,而且錾刻的题材新颖。如这件篆刻金铜铭文的印香炉,反映了晚清以吴大澂、陈介祺为核心的金石学的盛行。这类白铜香熏都是好金石之文人专门定制的,制作不计工本,篆刻的金石味浓厚。

尺寸:8.5×8.5×高12cm.

LOT.清铜饕餮纹出戟错金凤耳尊

说明:错金银工艺最早始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各种青铜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器物的装饰。战国两汉时期,错金银青铜器大量出现,成为青铜时代最后一个亮点,其工艺即先在铸成之器上用笔墨绘就纹样,而后凿刻浅槽,用金片银丝镶嵌入内,打磨平整,使嵌入物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本尊体型硕大,造型仿商周青铜盛酒尊之形制,古朴敦厚,铜质精纯。敞口束颈,鼓腹,高圈足外撇,两侧饰一对夔凤耳,器身四侧及圈足四侧饰十二道扉棱。全器以错金技法表现纹饰,自上而下于回纹锦地上高浮雕夔凤纹、兽面纹、夔龙纹、饕餮纹,纹饰上间以错金装饰,造型庄重肃穆,纹饰繁缛精美,制作规整精细。整器以精铜为材,色泽黝古,包浆自然,冶铸精工,一丝不苟。为清代仿古陈设之佳器。

尺寸:26×34×高41cm.

LOT.同治粉彩婴戏图瓷花盆

说明:中国古代将表现孩童的绘画命名为“婴戏图”,内容大多是描绘天真无邪的孩童,他们或玩耍、或嬉戏、钓鱼、赶鸭、捻草、折花、弄木偶、骑竹马、放风筝……千姿百态,憨掬可人,妙趣横生。古人认为婴戏图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以儿童游戏为题材的装饰图案,萌芽于战国时期,以后又大量被运用于装饰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中。婴戏图寄托了人们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这种题材早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的瓷器上就已出现,然而直到明中期以后,瓷器上的“婴戏图”才开始大量出现,并一直盛行到清代。

粉彩瓷始于康熙,于雍正朝极盛,到乾隆朝时又有了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白釉上绘疏朗明艳纹饰的特点,另外又开创了色地粉彩、色地开光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另一个创新是在黄、绿、红、蓝等色地上用特殊的工具轧出各种延绵不断的轧道纹饰,将粉彩推上了更为富丽华贵的顶峰。

此婴戏图盆呈圆柱形,上宽下窄,直口圈足,器形规整硕大。紧致细润的瓷胎上施白釉,其上再以各种色料绘制传统的婴戏图案。盆唇口一周矾江云蝠纹,口沿绘绿地粉彩缠枝花龙纹,盆下身一圈绿地粉彩如意花卉纹。以写实画法,通身绘33个孩童,用笔工整,线条精细,设色华丽,生动传神。主题纹饰为婴戏社火场景,在小桥流水、村舍古树的映衬下,有戏灯玩耍的,有结伴舞狮舞象的,有组成小乐队演奏的,有放爆竹舞龙灯的,孩童们各个活泼生动,热闹欢快,喜气洋洋,整个画面动静呼应,人物形象描绘准确传神,画面布局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浑然天成,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好一幅精彩的工笔画,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对画笔的驾驭。

尺寸:口径23.5×高19.3cm.

LOT.

清祭蓝釉描金象耳琮式瓶

说明:祭兰釉象耳琮式瓶为清代中晚期官窑著名品种,在《光绪廿六年大运传辨瓷器清单》中即有记载,名称为“天青四方太平有象瓶”。

此琮式瓶两侧饰象耳衔环耳,寓意太平有象,通体施祭兰釉,瓶身棱角、口沿、象耳、双环处隐现白色胎骨,釉色庄重沉静,浑厚均匀,口沿处一周描金如意云头纹,瓶身描金仙鹿、花卉洞石、寿带鸟图案,寿与绶谐音,绶带是古代官吏佩官印所用的彩色丝带,寓意高官与长寿。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书官款,整器大气厚重,造型端庄雍荣,为清代晚期祭兰釉官窑精品。

尺寸:13×13×高30.5cm.

LOT.清卢葵生制百宝嵌首饰盒

尺寸:14.5×22.2×18cm.

简介:卢葵生,名栋,扬州人,生于乾隆乙未()年左右,卒于道光庚戌()年,葵生之祖卢映之及同时代名匠王国琛、夏漆工等。皆精于镶嵌漆器。卢家三代至葵生技术更加精湛,为嘉、道年间之漆艺大师。凡文玩诸器无不以漆砂为之,雕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皆非寻常之人所及。

LOT.清翡翠朝珠31颗

尺寸:颗径1.7cm.

LOT.清翡翠双鹿笔架(带座)

尺寸:4×14×6.5cm.

LOT.清菊石人物图玉砚屏

说明:砚屏以红木制座,上部镶嵌高浮雕青白玉屏心,一面雕刻山林秋色图,枫叶流丹,层林尽染,山石小路的山巅弯弯斜斜,白云深处隐约可见几处人家。只因为喜爱那枫林的晚景,才停下马车,霜染的枫叶胜过二月的鲜花。通过画面歌颂大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作者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砚屏另一面高浮雕山石菊花图案,一处挺拨的山石,傲然屹立,几枝盛开的菊花,清净隐逸。寓意虽经风吹雨打,高雅纯洁,正直不屈,是我们执着追求的品性。

尺寸:高25cm.

LOT.清英石山子

尺寸:高39cm.

LOT.清朱石梅制提梁锡壶

尺寸:高15.5cm.

简介:朱石梅,字石梅、石眉、石某,原名朱坚,是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一位著名的紫砂名家。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他创制了紫砂胎锡质壶,并著《壶史》一书。传世的紫砂胎锡包壶,钮、把和壶的嘴用三颗玉镶制,此种茶壶称锡包壶,又称“三颗玉”。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海21秋拍一粟庐古董珍玩专场精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