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问答 » 最美宋诗八首,大美天地,一切景语皆情语
TUhjnbcbe - 2024/10/23 16:17:00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和风细雨中拄杖游春的乐趣。诗人在参天古木浓厚的树阴下,拴好带篷的小船。也许是游湖中忽然看到岸边景致,春水千里,游兴大发,干脆拿起拐杖上岸欣赏这大美春景。“杖藜扶我过桥东”,将帮助诗人走路的藜杖赋予了人的特性,它从不炫耀自己的行为,总是默默地、体贴地陪伴在诗人身边。

有杖藜的相扶相依,诗人感觉异常安心、温暖。游兴正浓,诗人轻松愉悦地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意味着桥那边的风景,因为未知,所以引人想去一探究竟。

紧接着,后两句诗描写了桥东的风景:初春细雨缠缠绵绵,杏花微雨沾衣却不令人发愁,衣服并没有一下子全湿透,只觉清爽并不黏稠。摇曳着细枝嫩柳的柔和春风,也若有似无地通过枝条的摇动而感觉到,与沾衣欲湿不湿的杏花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和风细雨,却让人心欢喜,因为这风不带一丝寒意,反而有早春的温暖惬意。试想诗人扶杖一路东行,沐着得意的春风,抬头间,只见红杏灼灼夺人眼,绿柳柔柔舞翩翩,细雨蒙蒙轻沾衣,这是多么恣意的春光,多么惬意的一次春日远足啊!

陆游在《春晚》一诗中,也运用了杏花春雨和翠绿杨柳的意象:“雨洗杏花红欲尽,日烘杨柳绿初深。”但意味不同的是这句诗写晚春时节,被雨洗过的杏花红艳在枝头,在阳光下杨柳青绿渐浓。一写早春之和煦,一写晚春之繁茂,各有不同,却都把春写得绚丽多彩尽芳菲。

试想,一个拄拐赏春的老人尚有如此通透明亮的心境,而我们每日被生活所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又有多少心思去欣赏周边的美景,让心放空,平静下来呢?

其实不是生活困住了你,是你的心被自己所困,是时候去看看外面的景色,去听听自然欢歌了。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有着看遍浮华的淡然,看破人生世相的闲适,又透出诗人这百无聊赖下的自我解嘲和悲愤。是啊,那个曾经“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已然老去,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仗剑驰骋沙场的雄心壮志早已被岁月蹉跎。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在得知被重新启用后,便在赴任前于小楼沉思一夜,写下此诗。

这些年人世沧桑,世态人情越发淡薄,诗人兴致欠缺,感到疲惫。谁又让他骑马回到那繁荣的京城在那里客居呢?京城虽盛,但终不是归宿。繁华不是谁都喜欢,也不是谁都能沾染,更不是可以轻易贪恋的。可这份悲叹从一心报国、从不放弃的陆游嘴里说出,却让人觉得更加悲伤。

他独自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为国事辗转反侧。被雨淋湿后的长巷里,石板铺就的小路带着潮意,清早推开窗,幽深的巷弄间传来一声声叫卖杏花的绵长吆喝,显得那么清脆,充满了活力。

春色深,杏花被雨浇过,更显得娇美。诗人没有写春景,却将这坦荡荡的春光,借卖杏花人之口喊出,可谓传神之句。春雨使人产生淡淡的忧愁,而杏花微雨让人开阔,雨过天晴,闲适惬意。

在天晴后,铺上几张纸,闲时随心写写几笔草书,让内心平静。悠闲地看着茶水升起的细小的水泡,和晕着热气,分茶静静品味。这看似轻松的情调中,却传达出了心情的百无聊赖。

最后一句诗人化用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写诗人身着白衣,不愿为京城的尘土沾染,更不愿被京中的浑浊之气同化。诗人不悲、不叹、不喜、不愤、不怒也不泪,只有被伤过的郁闷和轻叹,清明时节诗人想尽早回到自己的故乡,不愿在尘世异乡漂泊。

自古悲情分几种:有的见物感伤,又能自我排解;有的见景生情,又能在山水中治愈;有的愤懑不堪,又留恋朝政。陆游的这首诗缱绻淡淡,却最是伤情。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不但擅长思想理论、教育学研究,而且在文学上有着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理性思想,这首《春日》可见朱熹文采斐然。

诗题“春日”,引人入胜,是要去寻找那春日里的景物?或是春日里发生了什么事儿?这都需要继续往下读。阳光灿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于泗水滨旁踏春,寻找芬芳馥郁的花草。第一句充满喜悦,让人轻松。人们在这绚烂多彩的春光里认识了春;在这万物生辉的季节里赏到了春;在春日的光影里感受到了春。春天总是那么生机勃勃,总是那么灿烂斑斓,春日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

美好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给了诗人愉悦的心情。然后水到渠成地点出人物——诗人,时间——胜日,地点——泗水之滨,那么事件呢,当然,在这春光里寻芳踏青最为美好。

春光无限好,无边无际的原野渐渐苏醒,充满了春的朝气,挥别了冬天的沉重,一片欣欣向荣,让人欣喜,也令人心境开阔。无限的春光啊,尽情地洒落人间,这真是上天的厚赠。不写具体意象,而从全景入手,可见诗人视野之开阔,心怀之宽广。

诗人认识到了春天的面貌,领略到了曼妙的春光。将春天拟人化处理,使得动态尽显,而且具有探知的主动性。

春天有万紫千红的花儿,春风点染出盎然娇美的春色。诗人不着一物将春描摹,可谓技艺高超。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歌咏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是深究起来会发现,泗水滨早在宋南时就被金人占领,诗人是不可能去那里游春的。其实,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而所谓“寻芳”是指寻找孔子在泗水边讲学的圣人之道。

无边光景,万紫千红,则喻孔子的思想璀璨,照耀万物,使颓败的万物经过洗礼而焕然新生,也指作者伟大的志向:愿效仿孔子之道,以仁为本,拯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使人人获得新生。这是一首看似简单,但又充满哲思的哲理诗。

也许是朱熹有完整的思想理论,他写的诗总是表面上看似浅显,实则富含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体悟。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小小的池塘就得出读书的真谛,小小的池塘为何一直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不光是读书人要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远充满活力,与社会共同进步,就像活水源头一样。

诗人透过物能得到道理,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我们看物,收获心理上的体验,至于更高层次的理解,还是交给那些思想家去发现、去探索吧。当然。你也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哲学家。只是可能与朱熹不同,他是学术上、政治上的大家,而我们参详的是世上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生活。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写江南春光,写景即是叙事。适逢云淡风轻、一片风光明媚绚丽多姿的时节,诗人穿着木屐,迈着轻快的脚步,心情欢愉,木履的嗒嗒声仿佛要跃出诗篇。

诗人来到一座花园的木门前,想观赏园里多姿多彩的花木。因为不愿破坏春日的安静,他轻轻地敲门。敲了几下虽没有回响,却不忍心就此错过园内的美景,遂继续敲门,过了很久还是没人应声。

诗人低头失落猜想,大概园内的主人也是爱春、惜春之人,怕园里娇嫩翠绿的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

诗人在花园外面徘徊许久,很是失落。可就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忽见一枝盛开的红艳杏花从墙内探出头来,泄露了满园热闹盎然的春色。能赏到这别具一格、绚丽多姿的春光,总算是为此行画上了惊喜的句号。

本诗言语简单,犹如白话般自然,然而细细品味,其韵味、故事性和景色的独特性均为上乘。春光岂是人为或者小小院落能关住的?

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翠绿的柳色和娇艳鲜红的杏花,一个风姿绰约,一个柔美艳绝,可谓对比鲜明。

此诗最后一句与《游园不值》的最后诗句相似,叶绍翁此诗应是在拜读前人诗作时找到的灵感,又因正好看到此景,诗句顺畅流泻而出,成为不逊于陆游《马上作》的佳作。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歌咏德兴故园的《春游湖》是徐俯晚期诗歌写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七言绝句以明朗轻快的风格、韵律动感的语言,呈现出一幅雨后山乡春景的画卷。

成双成对的燕子,轻快地掠过天空。诗人偶然间看到燕子飞过,顿时觉得惊喜,内心不禁发出这一问:“双飞的小燕子啊,你们是何时回来的?你们回来我怎么不知道?”画面浮出,语调中愉悦之情扑面而来。看见春的使者,感叹春天要来,转而去找寻春天到来的迹象。放开眼界一看,嚯,春天果然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人间!春风拂面,湖中碧波荡漾,柳丝摇动。湖中水快要满溢出来,岸边盛开的朵朵桃花,灼灼芳华,娇艳欲滴,仿佛蘸水而开,更显得鲜红如锦。

桃花不同于柳树弯垂,桃花倒映在波光潋滟的水中,岸上水中的花枝映成一片。远远望去,恣意烂漫的桃花,恍如蘸水而开,更添一份娇艳、水嫩。徐俯将光、感、色彩、灵动写入诗句,映水桃花别样红。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桃花归到人间四月的芳菲绚烂的春景里,呈现一派别样风光。

诗人将视线由岸边转向远处,在湖堤上闲步游春,各色春景迎面而来。春雨后湖水上涨,把想过桥游湖赏春的诗人困在一处,“春雨断桥人不渡”,一个“断”字,把春雨拟人化,生动而形象。对游兴大发而不过瘾的诗人来说,眼前的断桥,是一个措手不及的难处。忽然间,柳荫深处,一只小船悠悠撑来,因桥断无法前行的问题迎刃而解,租船摆渡,更为春游添染上了一份新奇情趣。

全诗景物意象虽平常但充满了新意,不流于俗,视角独特,动态和静态兼备。后两句写景同时叙事,起伏转折更添乐趣。跟随着诗篇,与春天定下约定,寻春,踏春,游春,等待着期盼着,和春一起度过意趣盎然的人生。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欧阳修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此诗是欧阳修与友人畅游西湖时即兴所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吟唱:“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而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最美之处则是西湖。欧阳修一行人来到西湖游赏,只见碧波荡漾,绿叶舒卷间点缀着红色的荷花。如此美景不禁让人想起同样风情万种、景致妍丽的扬州。

李商隐也曾写过红菡萏,但在他眼里,“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鲜明的颜色,更使人忧愁。

同西湖美景一样,扬州的瘦西湖也有其独特的风情。李斗《扬州画舫录》十五中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而红药桥一名出于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的明月历来令人沉迷,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二十四桥在历代文人心中的独特性。

欧阳修此诗中为表心意,情愿用那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的月亮来换这西湖美丽的秋景,更加衬托出西湖之美令人陶醉。

斯人已远,好景难常,愿这动人的西湖秋景,借由这美妙的诗句,长留人们心间。

纳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纳凉》第一句写追寻凉意,在炎热之日,家中的闷热环境已让作者觉得难受,于是,他干脆携着手杖出门去寻觅清风。“携”“追”两字可以看出作者想要离开火热环境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那么,为什么“柳外”是最凉爽的呢?诗人在后面给了答案。原来,这一行行绿柳栽种在画桥南畔,依傍着河水,又青翠成影,这里能不凉快么?

顺其自然又出乎意料的是,诗人干脆在这里架起了胡床,看来是有备而来,不禁为诗人的坦率行为所折服。这时,他已然倚在胡床上惬意地享受这清凉时光。

月光倾泻,清脆的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宛若天籁。晚风初定,水池中莲花盛开,幽香不时散溢。诗人将视觉上的红莲绿柳,听觉上的清脆笛声,嗅觉上的莲香和触觉上的清凉合成了一幅悠悠纳凉图。不仅身心的燥热疲惫一扫而空,连精神上都爽朗惬意起来。

这首小诗看似闲适,实则沉重,诗人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想远离这热火煎熬着的官场,追求内心清凉安逸的世界。

古诗中写笛声的作品也有很多,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同于秦观纳凉诗中清脆的笛声,这里的笛声悠长,勾起闻者的思乡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把柔美高洁的荷花写得异常壮丽,大气非凡。与其他的送行诗略有不同,此诗无一字说离情,只借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诗人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他时节不尽相同,“毕竟”两字看似突兀,实则是对西湖六月美好独特风光的极致赞美。那么,既然六月的西湖与四时不同,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诗人紧接着详细叙说六月西湖的壮阔之美,青翠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伸展到湖水尽头,与清澈的蓝天相连,顿时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清爽、辽阔之美。

亲爱的朋友啊,西湖六月正是好风光,如此碧荷红花,蓝天白云,你又怎么舍得离开呢?景写得越壮丽,越显示出诗人对朋友的不舍。

杨万里《小池》一诗中也曾写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活泼动感的词语将小昆虫和植物间的和谐美好定格,且快速抓住了景物的动态瞬间。将世人眼中柔美、遗世独立的荷花,写得温馨而活泼。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美宋诗八首,大美天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