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一首采莲曲,将女性的自然美青春美
TUhjnbcbe - 2024/10/19 18:34: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qsnbdf/

《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乐府民歌》里的重要题材。所谓“乐府”是汉武帝时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歌词,改编曲调,配乐演奏等。后人把乐府里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汉乐府”或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最大的特点是“缘事而发”的叙事性,它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用五言和杂言来叙述事情。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安文人用乐府旧题诗反映社会离乱,唐代李白、杜甫、王昌龄、都有乐府题诗作,白居易更是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采莲虽然是一种劳动,但是这种劳动和其他劳动不一样,它自带美感,自带诗意。写采莲的诗篇,最早的一首应该是汉乐府的《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歌,表现了鱼儿在莲叶周围四处穿梭,明媚活波,一派浑然天成的画面。最有趣的是,既然是采莲曲,讲得是采莲,应该有人、有花才对。可是这首诗里通篇没有写到一个采莲人,也没有描绘一朵莲花。只用一片莲叶和几尾穿梭的小鱼儿,就让我们自动联想出一池娇艳的荷花,一群活波的采莲姑娘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让人叹为观止。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汉朝主要经济在北方,虽然有《江南》这样的采莲的乐府,但是还不多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北人南迁,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独具江南风情的采莲曲也就一下多了起来。南朝的梁武帝、梁元帝父子都写过《采莲曲》,而且写得特别有意趣。比如梁元帝的《采莲赋》: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家碧玉——东晋汝南王的小妾刘碧玉也打扮成了一个采莲女,说她脸似荷花,香似荷叶。这首诗虽然也有民歌的风格,但是与前面提到的乐府诗相比,文人气息浓重了许多。但是无论怎么变,《采莲曲》歌唱优美风景,赞美辛勤劳动,表达采莲女和小伙子之间隐隐约约的爱情主题,永远不会变。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也是如此。

采莲曲

这首诗的题目是《采莲曲》,这是一个一语双关的表达,“莲”谐音“怜”,采莲象征着小伙子们对于采莲姑娘的追求,这些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委婉而含蓄。王昌龄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始终不让采莲的少女们在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片片荷叶,朵朵荷花中间,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具有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诗的前两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写的自然而又巧妙。诗一开始就把采莲少女与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池塘里一大片绿色荷叶衬托着红色的莲花,采莲少女绿色的罗裙已经融入到片片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到底是荷叶还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荷花仙子。这是自然的部分,而巧妙则是说诗人使用的特殊句法。

活波的采莲少女

说采莲少女的罗裙像荷叶一样绿,采莲女的脸像荷花一样红,这比喻虽然也很好,但是太常见了,不够惊艳。那诗人是怎么写的呢?他不写谁像谁,而是写荷叶和罗裙是一色的,而且是裁出来的,这是一种逆向比喻,也是一种拟人化的处理方法,罗裙是裁剪出来的,可是荷叶是裁剪不出来的,但是诗人用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就显得生动惊艳。

“芙蓉向脸两边开”也是如此,诗人不说采莲少女的脸色像荷花,而是说荷花都向着采莲少女的脸庞开放。这还是逆向比喻,拟人化处理。荷花、荷叶都有了生命,都在向采莲少女靠近,都在和采莲少女相互呼应,这样一来,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句虽然写的是荷叶、荷花,但是采莲少女才是诗的主角,而不是荷塘的风景。这样的描写既真实又巧妙,仿佛让人置身童话世界。

前两句诗宁静优美,后面两句紧承前两句而来,却动感十足。“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句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大大的动词“乱入”,那什么是“乱入”呢?“乱入”,就是杂入,混入的意思。这句诗其实描写的是诗人一恍惚间的感受。荷叶罗裙,荷花人面,本来就好似一体,难以分辨,诗人稍微一失神,采莲少女又融入到绿荷红莲之中,消失在藕花深处,诗人一时“看花了眼”,正在惊奇与怅惘,荷塘中传来一阵清亮甜美的菱歌声,他这才恍然大悟,这群“看不见”的采莲少女仍在这片片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青春洋溢的采莲少女

她们的歌声越来越近,本来已经看不见的采莲人,因为歌声而变得清晰起来,人在哪里呢?其实还在掩映的荷叶莲花之中,而诗人仍然只闻其声不见其面,这真是“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说见却又不见,说不见却又有声,这多么奇妙,多么有趣啊!

整首诗主角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那诗人自己呢?他就站在岸上,看着、听着、思慕着。而采莲少女似乎根本不知道诗人的存在,她们就那么自自在在地劳动着,欢乐着。诗人将她们视为美丽大自然的化身,不希望有任何人打破这美丽与和谐,包括诗人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才符合《采莲曲》歌唱女性青春美、自然美、动态美的主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首采莲曲,将女性的自然美青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