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破除北方匈奴威胁。一条河西走廊就此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带动多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高度繁荣、长盛不衰。“廊”的概念,至今为甘肃省所用。大力发展以河西走廊命名的经济区,是当地“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廊”固然找不出那么深厚源远的历史成因,但论及数量之多,形态之丰富,承载内容之庞杂,恐怕要放眼全球寻找参照物了。
上海不光把“廊”的建设放在政策语境下,也放在城市规建语境下。随着商业的繁荣、城镇的现代化,上海之“廊”,还被广泛应用在提升城市交通功能,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需要,乃至增加城市设计感、美感等软实力上来。
这些“廊”有实有虚,有时默默无闻,有时一鸣惊人,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城市框架。试想,如果上海没有这些走廊,那城市的空间与形象会怎么样呢?如果不是这些走廊,恐怕全球许多城市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城市步行系统重建
因上海“第一座不停运改造地铁站莲花路站”的工程至今尚未结束,与之衔接的大型连廊项目始终差一口气。不过,这并不耽误早在年初,它已是“浦西最大的空中连廊项目”,拥有ABCD四座空中之桥,全长相当于跑三圈操场。但随着去年底徐家汇连廊一期的贯通开放,前者的“最大”头衔忽然变得有些岌岌可危。
过去徐家汇商圈的步行系统在地下。哪怕今天看来,3条穿过徐家汇的地铁线路及其丰富的地面出口,依然可以帮助市民完成大多数目的地的顺利切换。然而一座世界级消费城市的核心商圈,如果没有“空中、地面、地下”三栖步行交通配置,总是不太说得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家汇建廊只是时间问题。
年,欧洲乌托邦弗格森最早描绘了一个多层次的未来街道交通体系。20世纪以后,美国人将它变为现实。美国北部城市圣保罗建成了人类城市历史上第一座空中走廊,主要是因为当地冬天下雪,人们走在街上容易打滑。在二层楼处建设了连廊,人车就可以分离,过马路就不再危险了。
很快,圣保罗的隔壁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全盘接受了这一理念,建设了13公里长、连接80个街区的连廊系统。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甚至成了全世界空中步行系统最完善的“廊上之城”。
明尼阿波利斯街景。
路是人造出来的。近代以来,当城市的扩张和建设逐步摧毁原有的步行系统时,往头顶造廊,几乎成了全球大城市的集体实践。
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空中走廊,当属浦东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工程。其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后,日均人流量即超过20万人次,节假日可达50万人次,大大改善了小陆家嘴地区的交通出行。
陆家嘴环形天桥。蒋迪雯摄
为了缓解中环真北路区域的交通拥堵,年6月,上海普陀真北商圈空中连廊启用。这座毗邻中环线的连廊体系横跨金沙江路和真北路,连接绿洲中环中心、广场以及近铁城市广场南座与北座,一举实现了该地区的人车分流。
此后,不管人们赋予了“廊”多少千变万化的附加功能,把人车分开,保证双方的高效、安全通行,始终是城市建廊的根本要义。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利用“廊”的建设契机,完成了步行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上海莲花路地铁站与南方商圈两个客流大节点之间,原本一直隔着一条沪闵高架路。早期建过一条连廊联通路南路北,但随着南方商圈的扩容,以及上海中心城区版图的一再外移,莲花路站成了一个成熟的商、业、居复合功能区,人车流与日俱增。
浦西最大的空中连廊莲花路连廊。李茂君摄
新的连廊则充分保障了行人在二层空间里的绝对路权。白天,通勤者穿过连廊往返周边小区、办公楼及交通枢纽站;傍晚,连廊成为散步者、夜跑者的集聚地,以及消费群体通往商场的便捷通道。
不过,上海许多地面道路在建廊以后,却一刀切地取缔了地面的步行系统。仍以莲花路为例,连廊贯通后,地面两条斑马线很快被涂抹掉,意在引导所有过马路的步行者上天桥。可这一安排反而催生了大量的地面违章行为——要知道对于有些方向的行人来说,上连廊意味着大大地绕远路。
为什么不能通过地面信号灯的设计有序引导人车交叉通行呢?如果让行人拥有独立通行权的代价是消灭他的地面通行权,这样的设计又是否有些霸道呢?
充满想象力下的头顶空间塑造
上海的廊今天所面对的许多矛盾问题,也正是明尼阿波利斯曾经面对的。
一名城市规划学家在美国的调研发现,即便不是路滑的雪天,71%-87%的市民还是会选择使用城市空中连廊。他认为,连廊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道的活力。而且面对地面空间被车辆日益侵占的局面,空中走廊的建设,也更像是一种防御姿态,是在被动抵抗城市街区空间的收窄。
连廊发展到今天,其最原始的、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目的,仍然需要后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破解。与此同时,人类在对廊的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上,却从来不缺乏想象力。
城市一旦有了丰富的“廊”,就相当于有了街区的第二界面。你得设计丰富的城市家具供人休息吧?得让人满足边走边逛的乐趣吧?最好这条走廊还能自成一道风景线。
徐家汇连廊“城市阳台和休闲广场”的设计理念,显然迎合了这样的大众诉求。年底徐家汇连廊一期正式开放,除了实现汇联商厦、T20大厦、美罗城、太平洋数码二期和现有徐家汇天桥无缝衔接,它还被建成了一处兼具丰富自然元素与通行功能的人性化空间。大片开放式绿化嵌入连廊中,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让人可以停下来感受城市立面。
徐家汇连廊。海沙尔摄
徐家汇连廊。舒抒摄
早期加拿大卡尔加里建设16公里的空中连廊,也是到处安放了不起眼却实用的长椅和绿化,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地面的,充满想象力的头顶空间。卡尔加里在年被选为全世界最适宜移居的城市,个中恐怕也不乏这些廊的功劳。
廊的景观开发极限,目前来看应该是日本大阪的难波公园。一座座不规则的空中走廊,除了是绝佳的观景平台,其本身也是景观的一部分。以“峡谷”为设计理念,难波公园将绿植和砂石外立面的建筑叠错在一起,人们走的是“廊”,感受的却是峡谷和崖壁,是大自然的力量。
日本难波公园。
若要在上海的城市建成区塑造一个难波公园,显然是件费力且不划算的事情,但在后发区域植入纽约高线公园的理念,以建廊为抓手谋求交通、生态、观景功能的融合统一,却是不错的设想。
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原来是年修建的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总长约2.4公里,距离地面约9.1米高,跨越22个街区,于年停运,被遗弃了30多年后一度面临拆迁危险。
在纽约“高线之友”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终于存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绿道。人们可以在高线上欣赏对岸新泽西州的轮廓线、哈德逊河的日落,也可以在木躺椅区尽情享受日光浴,收获全新的观景视角。
今天,位于上海“金色中环发展带”的浦东前滩地区正在谋划这样功能的廊。根据规划,未来人们去前滩,不仅可以通过大量相互衔接的空中廊道完成楼宇、商场之间的通行,三座直通黄浦江岸和城市公园的连廊项目,也在今年7月初进行了规划公示。
前滩连廊公示图。
上月17日刚刚开通的新江湾城三门路空中连廊,不仅以步行楼梯、双向扶梯、垂直电梯、穿越绿化的曲径坡道、宽阔的阶梯景观平台等多种形式,同附近的办公楼、街区、绿化等高度融合在一起,还承担延续城市绿轴的功能,把淞沪路、闸殷路、三门路形成的五岔路口处割裂的城市绿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亦静亦动的慢行空间。
新江湾城三门路空中连廊。杨浦区提供
未来,“廊”在上海所承载的功能与内涵不言而喻。据悉,徐家汇空中连廊二期工程今年又要开工了,建成后将跨越漕溪北路及虹桥路建设两座天桥,并途经东方商厦、港汇恒隆广场等商业载体,全长约米。
公共价值与商业价值并举
两年前,上海一家高档商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不少高端商业体不愿意与公共连廊对接,一方面是商业面积损失,另一方面是难以控制“商场不需要的客流涌入”。简单来说就是商场不希望没有消费意愿的人,拿商场当成过路通道。
也因此,上海市中心的连廊体系大多滞后于商圈发展,只有当交通问题出现后才不得不提上日程。且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建设,需要协调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打破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藩篱,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双高。
但香港却做成了。典型如渣打银行,其作为银行营业空间,并不像零售业需要导入人流,却愿意让出大楼近四分之一的面积,作为连廊接入区。所以很多到过香港的人会发现,香港从地面到空中,至少可以分成三层空间,尤其是在商业、办公、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密集的港岛北岸的中环、金钟和湾仔三个区,市民来往家、购物中心、写字楼、交通站点等场所可以完全不落地。而且连廊所串起的商圈,人流反而更为密集。
当然,这样的情景不能脱离当下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来看。要知道,在美国学者考夫曼年的研究中,二层连廊对一层街面商业的削弱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只是到了今天,都市中人对商业空间的依赖不同往日,所以越来越多的商圈相信,廊不仅能将一个个小的街区纳入整个大街面的群体环境中,将原本有限的城市空间开发出更大的公共价值,而且能进一步带动商业发展。
厦门SM城市广场出资万元兴建的空中连廊,使得广场一期二期互为联动,人气居高不下。通过一条米长空中走廊与深圳湾步行街相连的深圳海岸城二楼,坪效也显著好于其他楼层。
深圳海岸城二层连廊。
还有一些国外城市,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建设更高难度的高空连廊,目的是以观景平台导流。例如日本大阪梅田蓝天大厦,22层的空中廊桥将原本独立的两栋建筑在高空连接起来,形成无障碍观景平台和°环形天顶展望台。这就实现了对消费者自下而上的牵引,带来了商场整体的人气抬升。
日本大阪梅田蓝天大厦。
再次将视线拉回到上海,不难发现“嵌入式”的连廊,已然把徐家汇各个散落在角落中的商业体,聚合成更高能级的“集团军”,也把开在二层的商场出入口,变成了引流的新节点。南方商圈四座商场经由连廊串起后,彼此间也形成相互导流的态势。
有专家提出,廊的商业价值还可以挖潜。中国古代就已有廊桥商业的玩法,当时,因定期举办的集市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体验,兼容性强且能遮风避雨的廊桥商业,在江南地区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廊的商业开发绝不会停步,购物中心空中连廊商业化,也会是行业下一步追逐的热点趋势。”
地区之“廊”及其价值隐喻
最后还想讲讲上海几座“亦虚亦实”的廊,尽管把它们放在前叙的连廊一起,显得有些跳脱。但上海城市未来的空间与形象塑造,同样离不开它们。
最近5年上海区级政府的公开信息里,“廊”这个建筑领域的词反复出现。不完全统计,松江、杨浦、青浦、金山等地都提出过“一廊一核”“一廊一轴”“一圈一廊”“经济走廊”等新概念。
它们的所指并不相同,有的取义“生态走廊”,也有的指向产业、商业。但有一点是共识:每一条“廊”,必然是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一根重要骨架。大家都很关心它所处的区位和它所能带来的溢出效应。
金山大道经济走廊就是今年出现的新提法。实质是把金山大道沿线产业串联起来,实现转型升级,重塑金山对外的全新产业形象。
复旦创新走廊这两年提的少了。实际上杨浦区早在年就启动了这一建设计划,旨在把复旦大学的新老校区串联起来,充分利用复旦的科技创新力量,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增长点。
杨浦的科创版图也并不止于这条廊,当时规划的是以五角场为中心,北面是复旦创新走廊,西面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东面是创新协同区,构成有些类似美国加州公路。但本质上看,当地推出“廊”这样一个意象,是为了将当地的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对外形成一个定位明确、优势集聚、土地充沛的区域形象,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者近悦远来,其实叫什么廊,并不那么重要。
杨浦以五角场为中心的科创版图。杨浦区提供
近些年,上海所有“廊”里,当属松江的G60科创走廊名气最大。G60是沪昆高速公路的编号,东起上海松江,经过浙江嘉兴、杭州等地。G60科创走廊不光承担着长三角城市的交通运输功能,更突破字面意义,成为一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代名词。伴随沿线产业集聚度的不断提升,科创要素、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给,沿G60科创走廊的长三角城市已经成为集成电路、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的集聚地。坊间还给这条走廊取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黄金大走廊”,寓意未来更多的资本将向这里集聚,支撑整个华东地区的创新策源。
“廊”被定位为松江的发展重心后,一座总投资超百亿,多项技术指标实现全球、全国首创的G60科创云廊应运而生。13万盏LED灯,万颗铆钉,26幢80米高的群楼,以及绵延1.5公里的建筑幅度,足以让云廊给所有来客留下一个“云中巨舰”的壮观印象。
G60科创云廊夜景。杜晨薇摄
G60科创云廊俯瞰。张海峰摄
到今年4月底,一批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企业已入驻云廊,一批美食餐饮、休闲娱乐及生活配套也纷纷开业。地区财政大手笔的背后,显现出了“廊”不可估量的价值隐喻:它代表着资源的流通、共享、集聚、辐射、倍乘。
但回到根本上,这种预期价值能否变现,还是要看在“廊”的牵引下,地区经济社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亮得出真金白银的硬实力和彰显风范的软实力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
作者: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