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四时风物之变化寄托情感意志,为我国传统意象的突出特征。爱情主题亘古不变却又常咏常新,而荷花在爱情中扮演了月下仙子的角色。
一、荷爱情意蕴萌芽于《诗经》
荷花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被用来起兴表情。《诗经》中有两首诗歌出现过荷花,以《国风·陈风·泽陂》为例: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中的荷、蕳、菡萏都是指荷花,诗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以蒲草与荷花起兴,叙述了主人公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见景生情,便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心上人,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日夜思念睡不着。
荷花在《诗经》中是情与爱的信物,主人公将内心复杂的感情投射于其上,或带着爱而不得的忧伤或暗含男女恋人调笑的情趣,皆是男女之间情与爱的直率写照。荷花花色红艳美丽,与动人的女子在视觉上有着相似性,以色喻色,从《诗经》开始,荷花与美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译家许渊冲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的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美得让人窒息的古诗词唐诗宋词诗经(套装3册)内容与形式都十分精美,值得收藏阅读品味。
二、荷爱情意蕴发展于汉乐府魏晋南北朝
乐府民歌中爱情主题占据了很大的篇章,诗句清新,声情摇曳。善用谐音双关表达爱情。东汉末兴起的采莲诗把农事升华为一种男女在采莲过程中互相欣赏,爱慕相思的民俗题材。南朝民歌《西洲曲》是其代表,被称为“言情之绝唱”: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三、荷爱情意蕴的丰富期是唐宋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荷花意象在唐代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既有对前人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继承,也有其独自的创新意象。塑造出了荷花的“三美”——清、白、衰,实现了荷花意象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审美丰富。男女之间的欢情、爱慕、相思、倾心和相处欲语还休却又大胆真实的荷爱情意蕴进入丰富期。
李商隐笔下“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是纯真的爱情;“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是坚贞不渝的爱情: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赠荷花》
荷花红苞绿叶相配,完美无缺。荷叶之卷舒,荷花之开合,相互映衬,完美自然。即使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既能同荣又能同衰,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此花此叶常相映”明里是但愿美丽的荷花与那碧绿的荷叶长久共存、相互映衬、形影不离,实际则是希望女方同自己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白头到老。“翠减红衰愁杀人”明里是忧虑荷叶减翠,红花衰落,太让人伤感,实际则是担心时不我与,双方年老色衰,但愿青春常驻;更深一层则是担心两人的感情“变色”,出现意外的变故,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实在是不堪忍受,简直愁死人了。所以,诗人向情人表白心志,希望两人都珍视爱情,永不变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在众多的咏物诗中实属上乘之作。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是李白笔下情窦乍开的娇媚: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李白的《渌水曲》
湖水清澈,月光皎洁,月光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采撷着白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羞羞答答,妩媚动人。面对美丽的奇景,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遥思遐想。
“荷花娇欲语”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是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的景象。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荡舟采蘋姑娘的青春活力与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正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心弦,触动春心,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余味盎然。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是李白笔下以色事人的悲剧: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妾薄命》
此诗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揭示了一种启示:“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发人深省的诗句,是警策,也是对以色取人者进行了讽刺,同时也是对“以色事人”而暂时得宠者的一个警告。
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比兴的作用,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悦皇上并不能得到多少好处。爱是应该有距离的,不能距离为零,否则物极必反。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气韵天成,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得宠与失宠相比,“芙蓉花”与“断根草”相比,比中见义。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
青少年读物《李白诗传》:一路前行,一路感叹,一路豪饮,一路高歌。他的诗歌就是盛唐的魅力。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是白居易笔下喜悦而娇羞的初恋情态: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采莲曲》
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采莲少女喜悦而娇羞的初恋情态,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传神地再现了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
诗歌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写出了思妇怀人的凄凉: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荷花从味觉写“香消”,从视觉写“翠残”,味去叶枯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此两句一句重在写秋色,一句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外在的景物同内在感情溶为一体,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尽而意无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是欧阳修笔下闺妇无望的期待: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下阕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清雅而自然。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这就暗示着: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睡梦中她一定仍在期待。
欧阳修,北宋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与政治家,著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宋诗发展史上,欧阳修以其创作理论与实践,引领诗风转变,为宋诗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宋调”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为底本,参校众本。“题解”部分简要考述诗歌写作年月、创作背景,介绍有关人物与相关事件。对全部诗歌作重新编年编排,凡有辩正,皆作说明;暂不能准确系时者,附于某年、某年代之后。“注释”部分主要诠释诗句中的人名、地名、深奥词语及生僻典故。“附录”部分参列古代诗歌选本的欧诗选目,辑录历代诗话、诗评及散见于浩瀚文献当中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是孟郊笔下相思女子的深情: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怨诗》
此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写尽了相思女子的深情。诗人既没有叙写思妇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也没有刻画她零泪叹息的忧伤情貌,而是通过女主人公一种新奇的设想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女子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也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没有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的法儿是十分奇妙,十分匪夷所思的。她要试着把他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将为谁的泪水浸死。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无比傻气的话,又是无比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苦涩之极,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那出污泥不染的“芙蓉花”,将成为它可靠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