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深山浅化
一、孤独人生,谁是知音人海茫茫,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能真正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旅途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不过就像是一起乘坐列车的旅人,不管途中如何相谈盛欢,总会在不同的站点,下车离开,再坐上另一列车,再与不同的人,共度旅程,即使聊天的内容还大致相同,但窗外的风景,早已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我们的人生,也犹如一辆长长的列车,不断有人从我们生命走过,来来往往,陪我们看一路不同的风景。
然而,总有下车的时候,父母会离开,夫妻难以真正白头谐头,即便如此,身边的他,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我们心中的声音。
世间之大,茫茫人海,陪伴我们的人很多,能了解我们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才会有“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感叹吧!
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内心的声音渴望有人聆听,却找不到真正能听懂的人。
高山流水依旧在,世间知音亦难求。
或许,知音不是求来的,而是遇到的。
二、朋友之间,最是唯美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因缘,因此产生种种交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中,我总觉得朋友之间的相处,是唯美而又自在的。
与父母儿女之间,有着很亲的关系,但或许是亲人之间过于相熟,总带着浓浓的牵绊,还有责任与义务,有时候会因过于执着而产生矛盾。
爱人之间,自然是亲密的,但也会因生活的种种琐事,需要商量讨论,自然不会谈论过多无关紧要的事。
不过,朋友之间的相处,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朋友相处,淡而不腻朋友之间,少了一些浓烈的牵绊,多了一份恰到好处的平淡。
朋友,是一种淡而不腻的关系。
朋友之间的相处,少了亲人之间的各种责任,也没有工作上的复杂繁琐,上下领导的压力,只是两颗心安静地靠近,静默、淡然地相处。
朋友之间的相处,有时候就像桌子与椅子,平时各自生活,独立而又安静存在,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就能默契配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朋友之间的感情,总是淡淡的,不会有爱情的浓烈,这个世间,或许只有淡淡的东西,才最容易持久,就像白开水,最适合长久地引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人人能喝,如果是一杯烈酒,纵然也美,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关于朋友,想起一句很唯美的诗句——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相见的时候,也只是互相淡淡地交流,并没有必要的事,但就是这样简单地倾诉,心中的烦躁,也能渐渐平静。
朋友的相处,平淡,不黏腻,因此会很轻松,没有负担。
太浓的感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牵挂,但不会彼此牵绊。
第二,朋友相处,平等自在我们生活在世间,在不同的场合,总会扮演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自然就有不同的相处之道,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学着适应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
没有人一开始就习惯掩饰真实的自己,只是生活与工作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适应生活的法则。
在各种相处中,总会带着角色与身份的压力,太多的话,不敢说,也不能说,难免要带着一层薄薄的面具,应对世间不断变换的身份。
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心里话,很多难言的烦恼,有时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敢透露心声,却愿意向朋友倾诉。
与朋友相处,没有压力,温暖、舒服,有淡淡的光,可以透过我们关闭的心门,让我们可以安心放下平日掩饰的面具,真心倾诉。因为彼此之间,是平等的,相处起来也就自在、自然。
即使在生活中,我们的身份悬殊,地位不同,甚至年龄差距很大,或者相隔万里,思想观点也有不同,但是因为彼此是平等的,不同的思想也可敞开而谈,无需过多担忧,仅仅是两颗孤独的心,聆听彼此内心的声音,那些平日不敢说出口的声音。
朋友,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淡化世间种种的差别与距离。
第三,善友相处,潜移默化朋友淡淡的相处之中,却能默默感化,尤其是与有德行的朋友相处,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被对方的德行与气质所潜移默化。
正如孔子所言: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善友如芝兰,散发着德行之淡香,当我们靠近之后,虽然不一定能感知朋友的德香,却是被感化了,身上也有了淡香,自然就不闻其香。
经言:“善友第一亲。”
这个世间,与我们最亲的,是善友。
什么才是善友呢?能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清净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善友。
真正的善友,像莲花一样,微妙香洁,香光庄严,如染香之人,身有香气,与之相处,自然也有淡淡的温雅德香。
善友的亲,这是建立在法缘之上,沩山禅师言: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
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
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同行善友,是得道之全部因缘。
三、善友难觅,知音难求朋友,是一种很唯美而又重要的存在,然而,世间之大,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却难以遇到一位真正不离不弃的朋友,善友知音,更是难以寻觅。
美好的朋友关系,总是很难相遇,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太多的感情总会在时光的河流中褪去最初色彩。
人生,总归是现实的,平日高朋满座,落寞之时,门可罗雀,这是最常发生的事情。
第一,和而不同,难以达到实现的生活里,朋友的关系,也会变得很脆弱。毕竟人都是独立的,有着不同的思想,也有着各自的利益,父母兄弟之间也会因此矛盾不断,何况朋友?生活中因为意见不同、利益冲突而相忘江湖的朋友,比比皆是。
和而不同,这是一种难以到达的境界,要有很高的智慧,凡夫的我们,总是难以到达,我们总是做不到求同存异,结局往往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各奔东西,相忘江湖,甚至恨从心起。
《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最好的阐释。
管宁和华歆,本是同榻读书、形影不离的好友。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却是不同的,管宁有着清高的一面,他无视名利,然而华歆却爱慕名利。
他们锄草挖到金子,管宁视而不见,如同看到瓦片,继续挥动锄头。华歆却两眼放光,捡起金子,爱不释手。
他们看到前呼后拥的风光人物经过窗前,正在读书的管宁,依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专心看书。而华歆却心生羡慕,放下书卷,直接跑出去看热闹。
就在这时,管宁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席而坐,说出了分别的话语,从此,形影不离的朋友,各自走在人生不同的路上。
他们的人生,都有着别样的风光,但是彼此的生活,却不再有对方,这大概就是无奈,也是因缘使然吧。
后来,管宁一生不入仕途,隐居在辽东,开荒种地,教书育人。华歆走向他向往的仕途,成为魏国三朝重臣,清廉爱民。
两个好朋友,他们的志向都没有对错,只因道路不同,最终还是相忘于江湖。
第二,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我们现在都说“朋友”,其实“朋友”这个词本意是两个字,“朋”与“友”,而且两个字的意思略有不同。
“朋”的甲骨文是象形字,是两边各有三个贝壳串起来,两两相对,左右相称,是挂在脖子上的项链,后来就引申为朋友的“朋”字。
“友”在甲骨文是会意字,像两双靠近的手,就好像老朋友见面,同时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好久不见。
“朋”跟“友”两个字,意思相近,但本意不同。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的,称为“朋”,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同门师兄弟,或者说是同学。同学是一起学习的,不一定是“友”,要成为“友”,还需要志趣相投,有共同的志向。
然而,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即使师出同门,亦有相同的志向,志同道合,本该是相亲相近的善友,也会因性格不同等原因,最终走散了。
所以,在我们一生当中,能遇到志同道合、一起行走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朋友,最是难得。
在因缘业力的牵引下,我们往往都是走着走着,就各奔东西了,走着走着,就再也见不到了,或者再也没有最初纯粹的友谊了。
四、得一知己,人生足矣朋友难得,善友更难得,志同道合的善友知己,更是少之又少。可谓,高山流水,知音难求。
为何知己难求?经中有言: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人在世间,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我们也无法理解别人,找一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人,自然很难。
人生往往都是千古寂寞、旷世孤独。
我们都是普通之人,难有高山流水的韵致,但在短暂的人生路上,若得一知己善友,志趣相投,足以慰藉人生无奈,即使相隔千里,心已满足,当用一生珍之,重之。
正如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一幅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