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名山图》是清代励宗万绘制的一套作品,属于《墨妙珠林》系列之一。这套作品由十二位清代宫廷画师在清乾隆十至十二年间(大约是-年)共同完成,每册由一位画家依旨按“二十四”之数所演绎出的相关画题绘制。励宗万负责绘制的是“二十四名山”这一主题,他的作品包括了黄山、武夷、天台、小孤山、庐山等著名山川。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帝王的高度重视和珍视,每页都钤有“乾隆御覽之寶”和“嘉慶御覽之寶”的收藏印。
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是清代的一位藏书家和书画家,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二十四名山图》包含:黄山、武夷、天台、小孤山、庐山、三峡、洞庭湖、赤壁、京口三山、桐柏山、采石矶、太湖、底柱、钱塘江、富春山、雁荡、龙门、岷山、壶口、孟门、伊阙、石钟山、吕梁、之罘。
赤壁赤壁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皆有之,惟武昌嘉鱼县西南八十里者为是。其山北临大江,隔江北岸为乌林矶,故杜牧诗曰:「乌林劳草远,赤壁健帆开。」苏轼所游乃黄州之西,昔人谓其赋而失实。
赤壁赤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因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闻名。文中提到有五个地方都被称为赤壁,分别位于汉阳、汉川、黄州、嘉鱼和江夏,但只有位于武昌嘉鱼县西南八十里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赤壁。
赤壁北临大江,隔江的北岸是乌林矶,这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相呼应。杜牧的诗中提到了乌林和赤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景。然而,文中指出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游览的赤壁实际上是黄州之西的赤壁,而非真正的赤壁,暗示了苏轼的赤壁赋可能存在史实上的错误。
底柱底柱,属陕州硖石县。其曰底柱者,石在大河中流峙立,为三河水包贯以行,以其如柱而立,故曰底柱。以其石如水门,故又曰三门。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唐魏徵铭曰:「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底柱底柱位于古代陕州硖石县,即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底柱"这个名字来源于一块巨石,它矗立在黄河的中流,被三河之水环绕着流过,因其形状像柱子一样直立,故得名"底柱"。同时,由于其形状又像水门,因此也被称为"三门"。
底柱的两岸峭壁夹着水流,水流湍急,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色,其险峻程度在天下都是罕见的。唐代名臣魏徵在铭文中提到了底柱,他描述了仰望底柱、北望龙门的景象,以及大禹治水的遗迹和黄河的浩渺。
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广境内,东北属岳州府,西南属常德府。吞赤沙,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合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水俱汇于此。日月若出没于其下,浩浩荡荡,真宇内大观也。孟浩然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可谓善状其雄阔。
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湖广(今湖南和湖北)境内,东北方向属于岳州府(今岳阳市),西南方向属于常德府。它吞纳了赤沙河,与青草湖相连,横亘七八百里,汇聚了沅江、渐江、元江、辰江、叙江、酉江、澧江、资江和湘江等九条主要河流。
洞庭湖的壮观景象,仿佛日月都在其下出没,湖面浩渺无际,是天下罕见的自然美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其诗作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景象,用"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来形容洞庭湖的气势磅礴,生动地表现了湖泊的壮阔和岳阳城的雄伟。
富春山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在桐庐县西南三十五里。清丽秀绝,号锦峰绣岭。自桐君祠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互趋平野,三江之水并流于两间,惊波斗驰,秀壁双峙。上有严子陵钓台,孤峰特立,耸拔千仞。一过其下清风袭人,使人有超然遗世之意。
富春山富春山,又称严陵山,是中国浙江省桐庐县的一处著名风景名胜。它位于桐庐县城西南大约三十五里处,以其清丽秀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被誉为"锦峰绣岭",形容其山色如同锦绣般绚丽,山岭如同刺绣般精致。
从桐君祠向西延伸的群山,其蜿蜒曲折的山势被比喻为两条蛇相互追逐着奔向平野,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的动态美。三江之水在这里并流,形成了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两岸的峭壁高耸,如同秀丽的屏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山上有严子陵钓台,这是一处著名的古迹,相传是东汉隐士严子陵隐居钓鱼的地方。钓台孤峰独立,高耸入云,其高度达到了千仞。当人们经过钓台下方时,清风拂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感觉,仿佛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体验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富春山,并留下了许多赞美富春山的诗篇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富春山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壶口壶口山,在平阳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其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势如投壶,故名壶口。尧时大禹治水始于此。每逢秋涨波涛汹涌震动,远近与日月相吞吐,洵称宇内奇观。
壶口壶口山,又称壶口瀑布,位于中国古代平阳府吉州(今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之西七十里,是黄河上的一大自然奇观。壶口瀑布因其独特的地貌而得名,其山西崖之脚受到黄河之水的猛烈冲击,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犹如从壶中倒出,故得名壶口。
据传,大禹治水的故事始于壶口,这里也是中国治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在秋季尤为显著,当黄河水位上涨时,波涛汹涌,声势浩大,其声响和气势震撼人心,仿佛能与日月争辉,成为天下罕见的自然奇观。
黄山黄山,在徽州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山有峰三十六,水源三十六,溪二十四,洞十八,岩八。第四峰有泉沸如汤,常涌丹砂,世传黄帝与容成子、浮邱公合丹于此。诸峰积石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霞城,丹室符窦,瀑泉奇迹,异状不可模写,信灵仙之密宅也。
黄山黄山位于徽州府城(今安徽歙县)西北大约一百二十里处。黄山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有三十六峰、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八洞和八岩。其中,第四峰上的泉水沸腾如汤,常年涌出丹砂,传说中黄帝与容成子、浮邱公在此合丹炼药,这增添了黄山的神秘色彩。
黄山的诸峰由巨石累积而成,形态各异,如同刀削斧劈一般,山间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雷雨时,山中的云海和霞光交织,形成如梦如幻的景象。黄山还有许多天然洞穴和奇特的瀑布,以及各种自然奇观,其美丽和神秘难以用语言和笔墨来形容,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京口三山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临长江,其势险固。焦山,去城东九里,汉焦光隐此,故名。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东西若相峙。然三山以金山为胜,揽秀蟠灵与天为际。山上有龙游寺,寺廊周山之趾,而江水环寺槛之外,随波荡漾飘红映翠,浴日凌霞。每登妙高峰上远望焦山,北固与海门连亘,历历可见,令人心旷神爽。
京口三山北固山、焦山和金山是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三座著名山峰。
北固山位于京口城(镇江市的古称)的北部,靠近长江,因其地势险要而得名。北固山以其陡峭的山势和坚固的地理位置而著称,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塞。
焦山距离京口城东九里,因东汉时期的隐士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焦山不仅是自然景观,也因其与历史人物的联系而富有文化内涵。
金山位于江中,距离京口城大约七里,与焦山隔江相望,两山东西对峙。金山被认为是三山中最为优美的,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天空相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金山上有著名的龙游寺,寺庙的走廊环绕着山脚,而江水则环绕在寺庙的栏杆之外,波光粼粼,映照着周围的自然美景,无论是日出还是晚霞,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登上金山的妙高峰远望,可以清晰地看到焦山,以及北固山与海门山相连的壮丽景色,这种开阔的视野和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
龙门龙门,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大禹所凿,一名禹门。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今登龙门,山岳徘徊,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巨浪奔涛,旦夕冲激,响震岩谷。而丹崖翠,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天下奇境也。
龙门龙门,又称禹门,位于中国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二十五里处,是黄河上的一处著名峡谷。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因此得名。龙门峡谷的河口宽度大约为八十步,岩石上还留有当年开凿的痕迹,见证了古代人民的伟大工程。
登上龙门,可以感受到山岳的雄伟和壮丽。山脉蜿蜒曲折,如同横亘在天际的银河。黄河从西北方向的山峡中奔腾而来,到了龙门这里,山脉突然中断,河水从峡谷中涌出,两侧的峭壁高耸,相互对峙,形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象。
龙门的巨浪和奔流的波涛日夜不停地冲击着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回荡在峡谷之中。而丹崖翠壁上,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时而云开雾散,时而云雾缭绕,展现出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
庐山庐山,南距南康府城二十里,北距九江府城二十五里。其山三面临水,一面连山,绵亘乘五百馀里。《寰宇记》云:「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术,结庐于此山仙去,故名。」东南有香烟峰,孤秀特起,游气笼其上,氤氲若香烟。北有石门水出岭端道,双石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汉中矣。
庐山庐山位于南康府(今江西省赣州市)城的南方大约二十里处,而北距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市)城大约二十五里。庐山的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山脉绵延五百馀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据《寰宇记》记载,庐山的名字来源于古代的匡裕兄弟七人,他们在此山修行得道成仙,因此山以他们的姓氏命名。庐山的东南方向有香烟峰,因其孤峰独立,云雾缭绕,如同香烟升腾而得名。
庐山的北部有石门,石门处有石门涧,涧水从山岭顶端流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瀑布的水流从双石之间飞泻而下,落差近三百步,远远望去,如同天上垂下的白练,美丽而壮观。
吕梁吕梁山,一名骨脊山,在汾州府永宁州东北一百里,与交城县接壤。禹治水经于此。水经注曰:「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云泄,震天动地。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
吕梁吕梁山,亦称骨脊山,位于中国山西省汾阳市(古称汾州府)永宁州东北方向大约一百里处,与交城县相邻。这座山与中国远古治水英雄大禹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传大禹治水时曾经过此地。
《水经注》中对吕梁山的描述极为生动,提到了其险峻的自然景观:岩层叠嶂,山涧曲折,崖壁深邃;巨石高耸,仿佛直插云霄,壁立千仞。河流在山间奔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如同雷鸣,云雾缭绕,景象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仿佛天地都在震动。这些描述展现了吕梁山的壮美与大禹治水的伟业。
孟门山,在平阳府吉州境。《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水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浮流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孟门山,位于古代平阳府吉州境内,即今天的山西省吉县附近。根据《淮南子》的记载,孟门山是黄河的一处重要地标,在龙门和吕梁山被大禹疏通之前,黄河就是从孟门山之上流出的。大禹对孟门进行了疏通,使其成为黄河的一个通道。
《淮南子》中对孟门山的描述非常生动,提到黄河在孟门山的河段宽阔,两岸峭壁高耸,悬崖险峻,巨石岌岌可危,仿佛随时都会坠落却又相互支撑。古人曾说,水本身并不是石凿,却能够穿透岩石,这确实是令人信服的自然奇观。黄河在孟门山的水流湍急,波浪滔天,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声势浩大,如同山崩地裂,波涛汹涌,层层叠叠,直至河口。
这段描述不仅展现了孟门山黄河段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古人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赞美。《慎子》中提到的“下龙门,浮流竹”,意味着即使是驷马也难以追上黄河的急流,进一步强调了黄河水流的迅猛。
岷山岷山,在茂州西南列鹅村去州二十里,其高直上六十里。山有九峰,四时积雪经寒暑不消。每晨光射之,烂若红玉。去成都五百里,望之若在户牖,连峰接岫,重叠险阻,不详远近。若青城、若天彭、若羊膊铁豹,皆其支麓所分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岷山岷山,是中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山脉,位于四川省境内,是长江流域的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岷江。根据您提供的描述,岷山位于茂州(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西南的列鹅村,距离茂州二十里,其山势高耸,直上六十里。
岷山拥有九座高峰,这些高峰终年积雪,无论寒暑,积雪都不融化。每当晨光照射在这些雪峰上时,山峰就会呈现出红玉般的璀璨光芒,非常壮观。从成都望去,岷山仿佛就在窗前,连绵的山峰和重叠的山峦构成了一幅险峻的自然画卷,让人难以分辨其远近。
岷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青城山、天彭山、羊膊山、铁豹山等山脉相连,这些山脉都是岷山的支脉,江水从这些山脉发源,流向远方。岷山的源头之水非常微小,正如古人所言“发源滥觞”,意味着大江大河的起源往往都是细小的溪流。
钱塘江浙江一名钱塘江。江口有两山,南曰龛,北曰赭,并峙于江海之会,谓之海门。下有沙滩,跨江西东三百馀里,若伏槛,然每潮自海东来逼,碍沙滩四薄激射折趋于两山间,拗怒不泄,则愤而上隮,如素蜺横空,奔雷殷地,观者胆悸,故为东南之至险。每岁八月十八日,舟子渔人溯涛触浪谓之弄潮。
钱塘江钱塘江,亦称浙江,是中国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入杭州湾并最终汇入东海。江口处有两座山,南边的称为龛山,北边的称为赭山,它们并排矗立在江海交汇的地方,被称为海门。在两山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沙滩,横跨江西东长达三百馀里,形如隐伏在水中的门槛。
每当海潮从东边的海洋涌来,遇到这片沙滩的阻碍,水流被迫变得狭窄并加速,最终在两山之间形成汹涌的潮水。由于潮水受到阻碍而无法顺畅流动,便愤怒地向上涌起,形成如同白色长虹横贯天空的壮观景象,伴随着如雷鸣般的巨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震撼。这种自然现象使得钱塘江的潮水成为东南地区最为险峻的自然景观之一,观潮者常常为之胆战心惊。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当地的船夫和渔民会乘着潮水的涌动,进行一种叫做“弄潮”的传统活动,他们驾船逆流而上,与潮水搏击,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一种对潮水力量的崇拜和挑战。
三峡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盛弘之《荆州记》云:「三峡七百里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及夜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溯沿阻绝,则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传响空谷,殊足动人。」
三峡三峡,指的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三个著名峡谷:瞿塘峡(西峡)、巫峡和西陵峡(归峡)。这三个峡谷依次相连,总长约七百余里,构成了长江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
根据盛弘之在《荆州记》中的描述,三峡之间山峦重叠,岩石高耸,几乎遮蔽了天空和阳光,只有在正午或夜晚才能看到日月。夏季时,江水上涨,淹没了丘陵,使得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难以通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从白帝城出发,也可以在一天之内到达江陵,这种速度之快,仿佛乘着风一般。
在春秋季节,三峡的景色则呈现出另一番风貌。清澈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水面上反射着山峦的倒影,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其间飞泻。每当雨后天晴或霜降的早晨,森林和山涧都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只有高处的猿猴发出长长的啸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给人以深刻的感动。
石钟山,在九江府湖口县。山有二,南为上钟山,北为下钟山。下钟山石视上钟尤奇,两相对峙献秀标异。郦道元谓,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苏子瞻尝泊舟其下,以为所见与郦同。
石钟山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两座著名山峰,南边的称为上钟山,北边的称为下钟山。这两座山峰隔江相对,竞相展示着各自的秀美与奇特。
下钟山的石头尤其奇特,与上钟山相对峙,展现出独特的自然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提到,下钟山下临着深潭,当微风吹动水面,波浪拍打着岩石,水与石相击发出的声音,洪亮如同大钟的响声,因此得名石钟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字子瞻)曾经泊舟于石钟山下,他亲身体验并证实了郦道元的描述,认为所听到的水石相搏之声确实如同洪钟一般。苏东坡在其著名的《石钟山记》中详细记述了这次经历,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以及对前人记述的认同。
太湖太湖,在苏州府城西南三十馀里,其大三万六千馀顷,东西二百馀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湖中有七十二山,占苏州、湖州、常州三府。地北有百渎,纳建康、常润数郡之水;南有诸溇,纳宣歙、临安、苕霅诸水。东南之泽,无大于此。
太湖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主要在苏州市的西南方向约三十馀里处。太湖的面积非常广阔,达到三万六千馀顷,东西长约二百馀里,南北宽约一百二十里,周长约五百里,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湖泊。
太湖中散布着七十二座山峰,这些山峰分布在苏州、湖州和常州三个府的辖区内。太湖的水源非常丰富,北部有百渎,汇集了来自建康(今南京)、常润(今常州)等郡的水流;南部有诸溇,汇集了来自宣歙(今安徽宣城、歙县)、临安(今杭州)、苕霅(今湖州)等地的水流。太湖的东南方向,没有比它更大的湖泊,它的存在对于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天台山天台山,在天台县城北三里。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其峰峦延亘,支麓所分,随地异名。即道书第六大洞天——赤城洞也。真诰谓其上应台星,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无不毕具。又有飞泉悬溜千仞,谓之瀑布,飞流洒散冬夏不竭。
天台山天台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城北三里处,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之一。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这里的丈是古代长度单位,具体数值可能含有夸张成分),周围环绕八百里。山体分为八重,从四面看都形态一致,展现出其独特的自然美。山峰和山峦连绵起伏,支脉分散延伸,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天台山在道教经典中被尊为第六大洞天,称为赤城洞。据《真诰》(道教经典)记载,天台山上应台星,山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等仙境般的景致,无不具备。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天台山神秘而神圣地位的尊崇。
此外,天台山还有飞泉悬瀑,落差高达千仞,被称为瀑布。这些瀑布飞流直下,洒散的水雾在冬夏都不曾断绝,为天台山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桐柏山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大复,禹贡所谓导淮自桐柏者是也。东接随州,西接枣阳,云峰秀峙,林惟椅柏,灒润吐雷,伏流数里。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领异标新,尤为此山之胜。
桐柏山桐柏山,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南三十里处,又名大复山。根据古代文献《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导淮水自桐柏山而出,因此桐柏山在中国古代治水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桐柏山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著,东邻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西接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山中云雾缭绕,峰峦秀丽,林木葱郁,尤其是椅柏(一种柏树)生长茂盛,为山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绿色。
桐柏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山中泉水丰富,有“灒润吐雷”之称,意味着山泉喷涌,声如雷鸣,伏流绵延数里。山上还有多个以美丽景观命名的峰峦,如玉女峰、卧龙峰、紫霄峰、翠微峰、莲花峰等,这些峰峦各具特色,争奇斗艳,成为桐柏山最为吸引人的美景。
武夷山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南三十里。高五百仞,周回一百二十里。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最北有幔亭峰,其形如幄,诸峰环绕,烟锁雾合,紫桧丹枫,红尘不染,恍非人世。西折则九曲在望,清溪流出其间,峰石夹立,倒影插天,水势逆流,如喷云涌雪。道书所谓第十六洞天者也。
武夷山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南部,距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崇安街道)大约三十里。武夷山高五百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1.33米),周长约一百二十里。山中的峰峦、岩石和壑谷秀丽挺拔,景色奇伟。其中,最北端的幔亭峰形态独特,如同幄幕一般,被其他诸峰环绕,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幔亭峰周围的紫桧(一种松树)和丹枫(一种枫树)色彩斑斓,不受尘世污染,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向西望去,可以看到著名的九曲溪蜿蜒流淌,清澈的溪水在群山间穿行,两岸的峰石高耸,倒影映入水中,与天空相接。九曲溪的水势逆流而上,波涛汹涌,如同云雾喷涌,又似雪花翻飞,景色十分壮观。
武夷山在道教文化中也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道教的第十六洞天。这里的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道教信徒前来游览和修行。
小孤山小孤山,在大江中流,南离九江府澎泽县九里。其山无支峰赘阜,挺然特立,故名孤。小孤者对大孤而言也。其水湍急险迅,世谓之海门第一。关山上草木触石,怒生掩映,楼台益觉葱旧。凭栏一望帆樯,上下天水瀰漫,平沙绣错,远树迷离,一点孤青若灭若没。
小孤山小孤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西北的大江(长江)中流,距离南岸的彭泽县九里。这座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态而得名,它没有支峰或多余的山阜,独立挺拔,因此被称为“孤”。小孤山相对于大孤山而言较小,故称为“小孤”。
小孤山周围的水流湍急,险峻而迅速,被世人誉为“海门第一”。这里的“海门”可能指的是长江通往鄱阳湖的入口,小孤山因其独特的位置和景观,成为了这一区域的标志性景观。
关山,可能是指小孤山所在的山脉,山上草木茂盛,与山石相触,生机勃勃,景色掩映。山上的楼台因岁月的沉淀而显得更加葱郁古朴。站在楼台上凭栏远望,可以看到江面上帆樯点点,船只往来,与天空和水面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平沙上绣错着各种图案,远处的树木在视线中变得模糊,而小孤山本身则如同一点孤青,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雁荡山雁荡山,一名为宕,在温州府城东北,高四十里,周数百里。山有百馀峰,三十岩,十谷,八洞。自古图谱,未尝有言者。祥符中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山顶上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为龙湫,自巅外视之,无异他山,及入其中而谷邃峰叠,奇怪万状,行者弗能遍焉。真所谓天下第一秀也。
雁荡山雁荡山,又名宕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雁荡山的高度达到四十里,周围数百里。山中拥有百余座峰峦、三十处岩石、十条山谷和八个洞穴。由于雁荡山的险峻和隐秘,自古图谱中很少对其有所记载。
在北宋祥符年间(-年),为了建造玉清宫,人们开始砍伐雁荡山的树木取材,这时才有更多的人造访此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池,相传雁荡山下有两个潭水,称为龙湫。从山顶远观,雁荡山似乎与其他山无异,但真正进入山中,就会发现山谷深邃,峰峦重叠,景色奇异多变,令人叹为观止。
雁荡山的自然美景令人难以忘怀,行者难以遍览其所有美景。雁荡山的奇特景观和秀美风光,使其被誉为“天下第一秀”,即世界上最美的山水之一。
伊阙山,在河南府城南二十五里。大禹疏以通水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即春秋之阙塞。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壁间凿石龛石佛大小千数。
伊阙伊阙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五里处,是两座对峙的山峰,因大禹治水时开凿而得名。这两座山峰如同古代宫殿门前的双阙,因此被称为伊阙。伊水(伊河)流经两山之间向北流去,形成了伊阙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它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阙塞。
据陆机所述,洛阳有四阙,伊阙便是其中之一。东岩和西岭两座山峰并排耸立,仿佛在山岩上开凿出轩窗,高耸的屋檐与山峰相架。在西侧的灵岩下,泉水向东流淌,最终汇入伊水。
伊阙山的崖壁上,人们还开凿了许多石龛,其中雕刻了大小不一的石佛,数量达到千数。这些石龛和佛像是伊阙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宗教文化。
之罘之罘山,在福山县东北四十里。当海天空阔处,孤峰卓笔,群峦戴螺。海环四面,一径南通。其前有甘泉腴田,松卉阴翳;其背峭壁削成,下临汪洋;极巅观日出尤胜。下有洞大如数间屋,曰梁千户。洞内产异草,味甚香,可闻不可辨。
之罘之罘山,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东北四十里处,是一个突显于海天之间的孤峰。根据描述,之罘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一个开阔的海天交界处,山峰独立高耸,形似卓笔,周围的山峦则像螺壳般环绕,形象地描绘了之罘山及其周围群山的秀美。
之罘山四周被海水环绕,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南方。山的前面有甘甜的泉水和肥沃的田地,松树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宜人的自然环境。而山的背后则是陡峭的峭壁,直下汪洋大海,形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观。
之罘山的山顶是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站在极巅可以享受到特别美丽的日出景色。山下还有一个名为梁千户的洞穴,这个洞穴非常宽敞,内部空间大到足以容纳数间房屋。洞内生长着一些奇异的草本植物,这些植物散发出非常迷人的香气,虽然香气扑鼻,但具体的香味却难以分辨。
采石矶采石矶,在太平府西北二十里,高百仞,周十五里,西临扬子江。大江传闻昔人采五色石于此,故名。唐李白披宫锦,乘醉泛月即此山麓。构谪仙楼,楼对长江千里一目,上有岩石突出者为联避台。巉岩陡削瞷者肌栗山,顶建三台阁,杰出松云间,一切峰岫皆陪隶视矣。
采石矶采石矶,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北二十里处,是一个高百仞、周长十五里的著名景点。它西临扬子江(长江的一段),因古代传说中有人在此采集五色石而得名。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采石矶有着特别的联系。据传,李白曾披着宫中的锦袍,乘着醉意在月光下泛舟于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后人在采石矶建造了谪仙楼。谪仙楼面对着长江,登楼远望,可以一览千里长江的壮阔景色。
采石矶上有岩石突出形成联避台,这些巉岩陡削,令人望而生畏。山顶建有三台阁,它高耸入云,仿佛从松云之间脱颖而出,周围的所有峰峦都似乎成为了它的陪衬,显得格外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