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夏佛寺庙宇,不难发现莲花元素无处不在。从精美的石栏柱头到殿堂的漏窗设计,再到经堂壁画上的莲花图案,以及垂幛挂幡上的精致装饰,莲花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成为了寺庙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同时,在佛教塑像中,莲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佛像都趺坐在莲花座上,或注目凝思,或手持莲花降福人间,展现出莲花与佛教之间深厚的联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莲花与佛教结下了如此紧密的不解之缘呢?莲花,亦被称为荷花或莲华,是春夏之交绽放的美丽之花。其色彩或红或白,含苞时宛如娇羞少女,绽放时则嫩蕊摇曳,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莲花生长在水中,却始终保持着素净雅致、皎洁无暇的形象。它亭亭玉立,迎风摇曳,与绿盖叠翠、青盘滚动的荷叶相映成趣,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荷花虽生于水域的污泥之中,但其花却高雅地向天而放,这种污浊与圣洁的鲜明对比,使人们赞誉它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仙子,成为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在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们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情有独钟,种莲、赏莲成为一种风气。莲花一茎一花、不受现实世界秽土污染的特质,与佛教所追求的超凡脱俗、清净无碍的理想境界高度契合。因此,在佛教初创时期,古印度民众对莲花的喜爱便被巧妙地利用起来,将佛教的主张和教义与莲花紧密相连,以此吸引信徒。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莲花紧密相连。据传,在他降生时,迦毗罗卫国的宫廷中出现了许多祥瑞之兆,包括百鸟群集、鸣声和谐,以及四季花卉的竞相绽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沼池中的莲花竟然奇迹般地盛开,其花瓣大如车盖,显得分外妖娆。这一景象为释迦牟尼的出生增添了神圣而美好的氛围。
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早期的佛教雕塑常以莲花来象征佛祖,甚至在佛祖的造像中,莲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佛祖的坐姿被称为“莲花坐”,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而他的底座则被设计成“莲花座”,由向上盛开的莲花花瓣组成,展现出一种娴静而典雅的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莲花逐渐从佛祖的象征扩展为整个佛教的象征。佛教经典中频繁提及莲花,如大乘佛教的经典《妙法莲华经》,简称《莲经》,就以莲花象征教义的圣洁。这一象征意义在佛教文化中根深蒂固,使得莲花成为了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阿弥陀佛常常手持一朵莲花,这朵莲花象征着引领众生通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使命,因此,“莲邦”一词便成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别称。同样,观音菩萨也常以莲花为象征,寓意其洁净之身能净化世间一切违背佛法之事,广济世间苍生。在佛经中,观音菩萨被赞誉为莲花的化身,彰显其高尚与纯洁。
在佛教中,佛祖讲经时的座席被称为“莲座”或“莲台”。无论是在中国的寺院还是庙宇,佛、菩萨、罗汉等神圣形象,大多都是坐在莲台之上。莲花,这一佛教艺术的经典元素,始终在佛教文化的长河中绽放其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