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两期与大家分享了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和“普陀山”,今天小编带大家再领略一下九华山的风采,九华山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那么您对九华山有多少了解呢?九华山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九华山又有多少神奇的传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九华山”。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峰形似莲花,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最高峰是十王峰,海拔米。九华山的99座山峰中,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安徽九华山主体是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有部分沉积岩,其余的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胜景在天台,主峰是天台峰,海拔有多米,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途还会经过很多的风景点,天台峰顶部可以看到四周群山匍伏,还可以远望九华街,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峰上面还可以观看日出,“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年(东晋)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文化开始传入九华山。公元年(南朝),有僧人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到清朝未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天下。简单的说,九华山始自南北朝,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金乔觉为古新罗国僧人,生于公元年,圆寂于公元年,俗称金地藏。金乔觉在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渡海来华,遍访名山,卓锡九华,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后人称之为“地藏洞”),苦修数十载,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唐至德二年(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对苦修的金乔觉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地藏的大弟子率众垦荒,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又因池州太守仰慕地藏,加上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金乔觉一时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年),金乔觉99岁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九华山现存文物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在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中,安徽的九华山正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那里九十九峰环绕,形似莲花,有“莲花佛国”之美誉。地藏菩萨的圣像基本按照出家僧人形象塑像,手持法杖锡杖,寓意为震开地狱之门。掌中法器为摩尼宝珠,寓意照亮三界九州。有时会头戴毗卢帽,身边还会有坐骑神兽——谛听,能辨认世间万物,善于洞悉人心。“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地藏王菩萨大愿!地藏菩萨的名号很有深意,“地”是大地的意思,寓意大地能载万物,菩萨能度众生;“藏”是宝藏、秘藏的意思,菩萨以其宝藏救济贫苦,也能开发众生内在的如来宝藏。在佛教的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普贤菩萨代表大行,也称“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大慈大悲度有情;地藏菩萨则代表大愿。每一位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都会发下大愿,有些愿是相通的,我们称为“通愿”,有些比较有个性的,我们称为“本愿”。地藏菩萨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大愿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留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慈悲之心令世人无比赞叹。那么关于九华山还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分享关于金乔觉另一个传说。闵公施地: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闵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闵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有一日,闵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闵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约,来到闵家。闵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闵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闵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闵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闵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提起九华山,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肉身菩萨”。肉身菩萨指已经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弟子信众供奉,继续教化人间的十分完整的遗体人像。自唐代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就近20尊(其中有三尊道士肉身),现在依然有9尊供信徒朝拜,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唐代开元年间,在这里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焚毁七尊(其中有三尊道士真身),现在依然有6尊供信徒顶礼膜拜。娘娘塔井相传金地藏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也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此后,一天黄昏,娘娘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又分明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感到奇怪,便不顾一切,跃身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识者皆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层铁塔于井上,以志纪念。该塔原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广场东南侧,清末被毁,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复了当年广场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好了,关于九华山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和故事。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