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智慧父母V(ID:zhfm)作者丨智慧主创团蜜蜂
“我是一个残忍的母亲”
Sara半夜2点没睡觉,默默在手机上输入这几个字。
Sara家女儿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因为之前没有英语基础,每次默写英文单词对女儿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这一次默写又是这样,女儿擦了写,写了又擦,一共就十几个单词,她硬生生默写两个多小时。
等到Sara检查时,竟然还是写错了一大半。
“接着默写吧!”Sara心里急出了一团火。
“妈妈,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吗?”
“不行!就这十几个单词,你来来回回都写了多少遍了,怎么就记不下来。”
女儿哇得一声,哭出来。
“哭也没用,默写不好,今天晚上别睡了。”Sara不理会,把练习本甩到书桌上,女儿乖乖地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继续写。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接近十二点的时候,女儿都默写对了。
收拾完作业本,Sara让女儿去刷牙,过了十分钟还没见从卫生间出来,
等Sara去卫生间看情况,发现女儿趴在马桶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沾满牙膏沫的牙刷。
看着那个小小的身体蜷缩在地上,Sara一下子崩溃了:
觉得她磨磨唧唧不够快;
嫌弃她背单词忘了记,记了忘;
吼了她,还不让她哭;
累了也不能停下。
就那么着急地拉着孩子向前、向上、向完美,老是觉得她这也不行,那也不对,
可事实上:她只不过是一个7岁的孩子。
觉得孩子做得不好
其实他已经拼尽了全力
大人认为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里可能比天还要大。
纪录片《幼儿园》有一个画面,生活老师给小男孩洗澡,明明那个孩子被水龙头浇得喘不上气来,却被老师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拽回来。
“就这么难吗?坚持一下就好了,勇敢点!”
男孩大声哭喊,乱抓乱叫:我要跑我要跑!
在大人眼里只是轻轻松松冲个头洗个澡,但那个孩子已经被吓得是情绪崩溃、魂飞魄散。
“别人能做到,为什么你就不行?”
“快点,快点,催了你多少遍了,还磨磨蹭蹭。”
很多时候,大人传达给孩子的是:这么点的小事都做不好,你应该克服困难提升自己,逼着孩子去挑战。
可孩子接收到的是:我明明已经很害怕了为什么还要我去挑战;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大人满意。
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做到什么,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
当父母提要求时,很多时候以自己可以很轻松做到出发,觉得他们做得慢、做不好、太差劲。却不知道你催他、吼着,甚至想揍他,其实他已经用尽了全力……
要求孩子连续三个小时写作业,他其实已经疲惫到了极致;
要求他们安静不动、一板一眼,事实上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已经尽力控制了;
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事实上他们弱小的“理智脑”根本控制不住强大的“情绪脑”;
你嫌弃孩子记不住,却不知道他们的大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
过于着急的父母,强行把孩子当做“心愿池”,逼迫孩子达到他们的期望值,总想抹掉孩子原本的样子,反而成为了孩子的“摧毁者”。
结果是,越催促他越磨蹭,越用力拉他越慢,越着急他越差劲……
换个角度,如果一项工作我们做不好时,旁边不断有人催促,是不是会让我们心烦意乱、效率变低,更何况是孩子呢?
孩子一身毛病,
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那天8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你多大了?”
我告诉他:“39岁。”
他笑嘻嘻地反驳我:“错了,你才8岁。”
我不理解,问他:“为什么?”
他颇为得意地跟我讲起了他的理论:“你没生我之前,不是妈妈,生了我,你才是妈妈。”
“你当妈妈当了8年,所以才8岁!”
这样呀,当我们嫌弃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其实做妈妈的时间也不够长。
第一次当妈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孩子,就是那河里的石头,而且每一块石头长得还不一样,每一天的河流也是新的。
那个孩子,天然地认为父母说的一切都是对的,父母情绪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摆平一切事儿,遇到了大风浪,也能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
但事实上,父母与孩子“同龄”,当遇上难题,父母的迷茫甚至比孩子更甚。
当孩子犯了错误、当孩子做不到,你发再大的脾气也没有用。不如静下心来,给孩子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毕竟成长只有一次。
世界顶级发展心理学家艾莉·高普尼说:“童年的价值就在于混乱,这才有利于孩子发展出自我。”
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里,胆大胆小的人都很多,如果爱冒险的人容易遇险,为什么这样的性格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如果胆小的性格会阻碍人类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消失?
孩子一身的毛病,他们拖拉、马虎、挑食、晚睡……但那正是他们的本性。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会丧失耐心而不断地抓狂,但这也是做父母必经的过程啊。
当我们不是用打了、骂了、吓唬了,这些立竿见影的方法对待孩子,当我们不再做那个人肉催促机,不再事无巨细、心急如焚,才是真正成长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散文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为什么孩子像蜗牛一样慢?”
事实上当你把孩子当蜗牛养,反而会更轻松,你就不再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更多学会接纳和发现。
那本著名的《窗边的小豆豆》里,一次小豆豆把钱包掉到了厕所里,她拿来掏粪的工具,自己费力地一点点捞自己的钱包。
这个时候小林校长路过,他没有啃声,只是默默地走过去。当小豆豆掏出一大堆粪便时,校长才过来问她:“找没找到?”小豆豆失望地摇头说:“没有。”“那就把你掏出来的处理好就可以了”,小豆豆心甘情愿地照做了。虽然没有找到钱包,但小林校长的不慌不忙,让她学习到了更宝贵的东西:做事要尽力,要负责任。这就是等待教育的价值。快与慢是相对的,有的时候慢了,才有机会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味道,孩子的慢吞吞才是他们应该有的节奏。他们需要在慢中观察事物形状、结构,他们需要在慢中感受自己情绪的变化,他们需要在慢中练习新的本领。孩子不是原材料,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品味、技术,捏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基因决定了他们要像植物那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替代他们的感受与成长,甚至急于让他们跨过那些必经之路,不但帮不上他们,还可能给他们增加阻力,最终我们还要等待孩子自己的花期!
作者:智慧主创团蜜蜂。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