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教寺庙,莲花形象无处不在。大雄宝殿中,佛祖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带慈悲,目视下方;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同样端坐在莲花之上。其他菩萨们,有的手持莲花,有的以莲花为步履,或做出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洒落莲花。寺庙的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以及拜垫之上,也都雕刻、绘制或缝绣着各式各样的莲花图案。
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圣洁与美好。传说中,释迦牟尼的母亲拥有一双如莲花般清澈明亮的眼睛。而悉达多太子诞生时,皇宫御苑出现了八种吉祥之兆,其中之一便是池中盛开的大如车轮的白莲花。在佛教中,莲花被广泛用作象征,衍生出众多与莲相关的词汇。佛座被尊称为“莲座”或“莲台”,彰显其尊贵与纯洁。西方极乐世界被比作清净无染的莲花境界,被誉为“莲邦”。《阿弥陀经》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盛开,大如车轮,更显佛国之庄严。因此,佛国也被尊称为“莲花国”。佛教庙宇则被称为“莲刹”,意为净土,寄托了人们对莲花般纯净世界的向往。
此外,念佛之人结成的“莲胎”,象征着住在莲花之内,如同母胎中的安宁。佛眼被称为“莲眼”,青莲花的美妙比喻着佛眼的智慧与慈悲。胸中的八叶心莲花被称为“莲宫”,寓意着心中的莲花般境界,清净而庄严。释迦牟尼的手被誉为“莲花手”,彰显其神圣与慈悲。僧尼受戒时所穿的袈裟被称为“莲花衣”,象征着清净无杂的修行境界。五智中的妙观察智被称为“莲花智”,体现了智慧的纯洁与高远。善于说法者被赞为“舌上生莲”,谓其言辞如莲花般美妙,令人心生敬仰。
而苦行得乐的境界,则被比喻为“归宅生莲”,寓意着通过修行达到理想的境界。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更是以莲花为喻,象征着教义的纯洁与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莲社”,是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以莲花为象征,凝聚了众多信徒的修行之心。佛教净土宗则主张通过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因此又被尊称为“莲宗”。佛教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这背后蕴藏着两层深意:一、佛教起源于印度,这个国家的气候炎热。在炎炎夏日里,荷花盛开,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与美的享受。在印度文学中,莲花常被赋予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和大度的象征意义。例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中,道德高尚、善良且正直的莲花王子被比作莲花,他为了拯救百姓饥荒,跳入恒河化身为大赤鱼,让百姓割其肉以度荒年,其肉割后复生,如此持续了整整十二年。同样,《鹿母莲花夫人故事》则描绘了鹿母莲花夫人每步生莲的神奇景象,她一胎生下五百俊美童男,成为美男象征的化身。
二、莲花的独特品格与特性恰好与佛教教义相契合。佛教致力于寻求人生的解脱,将人生比作苦海,主张通过修行达到彼岸的净土境界。这一过程与莲花在污泥中绽放、超脱尘世、纯净无染的特性相呼应。此外,佛教还强调慈悲众生,提倡觉者对众生的无私关爱与宽容。这种慈悲之心不仅希望他人获得快乐,更致力于拔除他们的痛苦。对众生的一视同仁、不计善恶的善待,以及对恶行的包容与感化,都通过莲花这一象征得以完美体现。莲花生长于污泥之中,正如人在浊尘世界中所遭遇的种种邪恶与污秽。然而,佛教教导我们,应如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绽放出洁净美丽的花朵,这无疑是最高尚的象征。佛经中常将莲性比作佛性,强调了这一点。《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有言:“莲花虽色鲜好,但源自污泥,故应远离污染。”同样,《从四十二章经》中也提到:“身为沙门,身处浊世,当如莲花之清净无染。”甚至大梵天王,这位拯救世界之神,也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诞生。佛与菩萨们更是常坐在莲台上,或手持莲花,以此象征他们超脱尘世、洁净不染的境界。修得莲心,超越尘浊,实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觉悟与坚定的意志,不断修持,以充实佛性,消解魔性。莲花,不仅象征着一种智慧的境界,更代表着“开悟”的境界。据《无量寿轨》所述,菩萨们通过深思,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身中都蕴含着觉悟的莲花,它们在清净的世界中,不受烦恼的玷污。同样,《大藏经图像·白宝口抄》也描绘了凡夫之心如未开的莲花,而圣人之心则似盛开的莲花。当被问及为何将众生心性比作莲花时,答案在于《秘藏记》的记载:莲花部中,我们自身就拥有净菩提心和清净之理。尽管这些理念在六道四生界中流转,却能保持不染不垢,因而得名莲花部。此外,《疏十二》也指出,观莲花而非其他花朵,寓意深远。世间莲花虽生于污泥之中,但其本质清净,色彩美妙,不为污垢所染。凡夫之心亦复如是,尽管受到种种三毒过患的侵扰,但只要深植莲花三昧,便能开出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修得莲心,净化心灵,实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内心的清净与智慧。莲花,这一象征着纯净与智慧的象征物,不仅提醒我们要保持清净的佛性,更激发我们追求开悟境界的动力。通过深思与修持,我们能够逐渐认识到,每个众生心中都蕴含着觉悟的莲花,只要我们用心呵护,它便能绽放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