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起潮落,沧海桑田。番禺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渔业对于番禺来说,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番禺莲花山渔港由以渔为主的传统海岛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告别过去“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历史。伴随着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落地启航,番禺渔业也将迎来高光时刻。番禺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渔港变迁记》系列报道,带读者一起感受番禺渔业、渔港、渔民的发展变迁,展望未来美好前景。敬请垂注。
处暑过后,进入渔业收获的季节。在莲花山渔港,这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试点——番禺区渔港经济区的功能核心区,又热闹繁忙起来。这几天,第一批出海的渔船也陆续满载归航,开渔后的“第一网”海鲜新鲜上岸。
船舵、救生圈、船桨、铁锚,老旧的小木船与归航的大渔船……初秋时节,在莲花山渔港走访,一幅幅渔乡古朴的人文风情画面,掀开莲花山渔港的发展史。一桨一橹,一棚一船,都诉说着这个千年古港的故事,见证着渔港的变迁。
陆上住茅寮“耕海”船为家
番禺全境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莲花山脚下的莲花山国家级中心渔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它曾是东汉时古采石场的运输码头,唐朝时成为丝绸、陶瓷贸易港。
20世纪50年代末,一批长期在海上过着飘摇生活的渔民响应当时政府号召,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上岸居住。据资料显示,如今莲花山大部分渔民是年从广州黄埔新港迁移到莲花山,安家于莲花山码头一带的。自从渔民上岸后,莲花山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渔港,一代一代渔民在此培育、聚集。
8月23日,收到台风“马鞍”要来的信息,石楼镇卫星村的“老渔民”何锦泉和他的搭档吕桂泉开着他们的玻璃钢围网渔船回港避风。在他们的渔船上,何锦泉向记者讲述了他40年的捕鱼生涯……
“听我父亲说,年,他们刚来莲花山渔港落脚时,这里并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模样,码头一带只是一片滩涂,连河堤什么都没有,这些堤围都是父辈们用一块一块石头垒起来的。”何锦泉回忆道。
于是,滩涂上、港堤旁,一座座“高脚屋”拔地而起。几条杉木,几根桩柱就支撑起一个家。墙体或木板,或竹片钉牢、围起,屋顶一层木板,一张篷布,遮风挡雨,避日御寒。这就成了一家几口人栖宿生活、休养生息的家。
渔民以船为家,“耕海”为生,陆上住茅寮,一生注定与海不可分割。对在船上度过大半辈子的何锦泉来说,船既是他温暖的家,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带你们看看我的宝库!”何锦泉打开装渔获的两个大冰箱。记者行近一看,偌大的冰箱里面却只有一条黄鱼,不禁莞尔。“这两个大冰箱是平时用来装渔获的,卖剩几条自己吃,没想到还有这一条‘漏网之鱼’。”何锦泉笑着说。每次出海都历时十多天,每天都吃鱼,不会腻味吗?记者问。“怎么会腻呢,海里有那么多鱼,不吃这种,可以吃那种,换着吃就不腻了。”何锦泉笑眯眯地回答记者的话。
由于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何锦泉家境并不富裕,16岁的他就辍学在渔船上打工,正式成为一名渔民。
他的父亲也是渔民,自小就跟着父亲出海捕鱼的他对这项工作可谓是驾轻就熟。何锦泉记得,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出海,个子小小的他也会帮着父母收鱼。家里的渔船是木制的小船,仅有十来米长,只能在内河近海捕鱼。但那时候近海渔获比较丰富,渔民们每次出海基本上都能满载而归。“记得有一次,我们一网打上几千斤鱼,坐在船边,手都能摸到海水。”何锦泉对此记忆深刻。
何锦泉清楚记得,20岁那年,他们的渔船在海南岛附近海域遇到台风,船被台风吹上了岸,他也掉进海里,幸好身上绑了块木板漂到岸边,到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为解决生计自筹资金建船、买船
“小时候没到上学年龄就跟着父母亲一起出海,到了上学年纪就跟爷爷奶奶住在岸边的茅棚里。我一年级已学会煮饭,照料家庭。爸爸妈妈长年外出打鱼,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有点像现在的‘留守儿童’,但我们渔村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何锦泉的大儿子阿华跟记者说起了他的童年时光。
卫星村村干部石炳新告诉记者,卫星村从年才开始逐步改茅寮为砖房。年卫星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内通网络,建起运动场、公园、图书室和村民活动中心等。年12月,卫星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如今莲花山渔港周边,有“四颗星”,即四条“纯渔村”——卫星村、群星村、东星村、明星村。直至今天,有多名的“纯渔民”分散居住在这四条渔村中。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没有土地资源,渔业生产是四条渔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60多年来,村民出海捕鱼为生。20世纪50年代未至80年代未村里渔船均为集体所有,80年代未转制,由集体转为私有制,村民为解决生计自行筹集资金建船、买船等。
在鼎盛时期,渔船种类繁多,有双拖渔船、单拖渔船、虾艇渔船、围网渔船、灯光围网渔船、刺网渔船、定置作业渔船和辅助渔船等。四条渔村中,渔民最多的当数群星村,最鼎盛时有约艘渔船,如今只剩下艘,其中有20艘是运输船,3艘是大型渔船;卫星村以前有各式渔船艘,现在登记在册大小海洋渔船只有42艘。
实施“渔民上岸”工程
改善渔民居住环境
随着时代变迁,渔村、渔民境状不如当年。20世纪末,受污染加重导致渔获不断减少、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捕捞业的利润不断减少,日渐式微,靠近海打鱼来维持生计的渔民的生活难以为继,在社会结构中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此外,受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渔民转型转产存在一定困难。
7年,四条渔村中,困难渔民无房户有户,人,这些无房户的渔民一部分长期居住于渔船中。有一部分是在莲花山上、下涌边搭建松皮棚居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一部分是靠借居于亲戚、朋友家中。困难渔民无法自行解决困难住房。
进入21世纪,渔民的转产及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番禺区委、区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0—年的五年里,番禺区共投入各级资金多万元对全区艘淘汰渔船进行补助,近千名渔民弃船转产。为此,全区举办了9期渔民转产转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内容涉及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家政、电工等,培训人数人,其中有部分渔民已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由于政府对渔业生产的大力扶持,渔民上岸以后依然从事渔业生产,他们还可以借助渔船获得一定的补助,因此在不到渔船使用年限的情况下渔民一般不会放弃渔船。
年,番禺区将97户以船为家的渔户,实施的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大大改善渔民居住环境。番禺区将石楼镇年动工建设的清怡居项目作为“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购买了其中82套每套约60平方米的房源作为公租房,落实“渔民上岸”。截至年8月,97户渔民已通过城镇保障房安置、渔户危房原址翻建、货币化购买和自主安置四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淘汰“老旧”渔船
促进渔业捕捞转型升级
番禺区多年来积极落实国家对渔民的惠民政策。根据年的补贴标准,以渔船主机功率44.1千瓦的拖网小船为例,每年国家补助约3.13万元;若渔船主机功率为.38千瓦拖网船,每年国家补助则大约9.93万元。
老渔民何锦泉的围网渔船也是改造后的玻璃钢渔船。年,何锦泉和搭档吕桂泉在阳江定制了这艘长25米、宽4米的玻璃钢围网渔船,无论是抗风浪、稳定性,还是捕捞作业的工具较以往的木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他用过的第四艘渔船。
何锦泉的渔船体积虽然不算大,但五脏俱全:底层是船舱,放置工具和杂物;一层是生活起居室;二层是渔船的控制室和卧室,都收拾得很干净整洁,给人一种居家的温馨感。
年以来,番禺区持续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渔船减船转产和更新改造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渔船,年累计发放更新改造补助专项资金.万元,完成更新改造20艘渔船(7艘钢质渔船,13艘玻璃钢渔船),促进渔业捕捞转型升级。
无论固守传统,还是谋求转型,坚守浪涌潮头情怀依旧
在海上“折腾”了大半辈子的何锦泉,可谓见惯风浪,但说到退休,他却很是不舍,毕竟干了这么多年,他习以为常了。“我只读了两年半书,没其他手艺,只能做渔民,也习惯了以船为家。但现在年纪大了,也要考虑退休了,再做多两年,就回家带孙子。”何锦泉说,“渔港经济区究竟要怎样建,我们老人家也不懂,但是希望我们的渔村以后越建越美。”
石炳新表示,近几年,在番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莲花山渔港有了很大变化,建好了海堤绿道,四条渔村也越变越美,游客也多了很多。将来建设渔港经济区定能带动整个渔村的建设,让村民的出路更多,生活变得更好。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当年的渔村里的捕鱼少年,现今都变成了捕鱼中老年。千百年来,历经时代变迁,无论是固守传统深耕海洋文化继续生活,还是谋求转型“洗脚上岸”,莲花山的新老渔民们仍然坚守浪涌潮头情怀依旧。他们敬畏大海,又依赖于大海。
背靠莲花山旅游区,东望海鸥岛,莲花山渔港风景独特、人文气息浓厚,由它延伸出来的渔文化、渔风俗,为渔港经济区发展渔业相关休闲旅游等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具有“湾区范、岭南风、番禺味”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这也是何锦泉等老渔民所期盼的美好家园。
来源:番禺融媒
策划:陈海生胡普甜撰文:冯洁芯刘瑞媚图:刘瑞媚梁建杨王敏杰